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丶四区_6080yy午夜不卡一二三区_两性色午夜视频免费国产_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一区

QQ登陸
四川青少年文藝網(wǎng)

賬號注冊

已有賬號?現(xiàn)在登錄

郵箱
用戶名
昵稱
創(chuàng)建密碼
確認密碼
驗證碼 看不清楚?點擊換一組驗證碼。

一鍵登錄

論壇導航

[進入] 文聯(lián)網(wǎng)

x
您的位置:網(wǎng)站首頁 > 協(xié)會動態(tài) > 新聞資訊 新聞資訊

古蜀style很講究

來源:成都日報 2019-05-23

古蜀人像



玉璋上的人像

成都別名“錦城”,從漢唐開始,就已經(jīng)是世界織錦之都。成都出產(chǎn)的蜀錦,沿著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輸往沿線國家。那么,絲綢是什么時候誕生的?

解碼文明

青銅立人已穿上了絲綢?

2001年2月,在成都城西,古蜀國的都邑成都金沙遺址的發(fā)現(xiàn),震驚業(yè)內(nèi)。金沙遺址出土了1300余件青銅器,其中最特別的,就是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之一——頭戴太陽帽的小銅立人像。

這件青銅立人像只有巴掌大小,插在一件青銅底座里,通高只有19.6厘米。小青銅立人像身穿單層的衣、裳相連的中長袍,袍至膝部,腰間系著一條腰帶,腰帶上還斜插一根短柄杖,杖頭像是一個拳頭。這件小青銅立人長得很健碩,雙臂渾圓,右臂有凸起的突棱。雙手腕上都套著腕飾,兩只手指尖相扣,雙拳中空,形成直徑約0.5厘米的穿孔。

小青銅立人身上穿的衣裳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是絲綢嗎?

在金沙遺址出土的一件玉璋上,還刻畫有一跪坐人像肩上扛著一根象牙的圖案,人像頭上戴冠,身著長袍。象牙是古蜀王國祭祀活動中的重要物品,那么這個參加祭祀盛典的人,身上穿的長袍是絲綢質地的嗎?

根據(jù)傳說,古蜀人養(yǎng)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蠶叢的時代。蠶叢,是古蜀人心目中的祖先,據(jù)說他是一位養(yǎng)蠶專家。傳說中,他的眼睛跟螃蟹一樣向前突起,頭發(fā)在腦后梳成“椎髻”,衣服左衽,居住于岷山石室中。

巧的是,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古蜀的先民,真的來自岷山。距今6000年-5500年前,一群人從黃河中游遷徙到現(xiàn)在的茂縣營盤山,幾百年后,他們進入成都平原。如果蠶叢王的傳說是真的,那么古蜀人養(yǎng)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以前。

學會了養(yǎng)蠶的古蜀人,什么時候開始學會了紡織絲綢?

三星堆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是一件高2.62米的青銅大立人,其手勢與后來發(fā)現(xiàn)的金沙青銅小立人如出一轍,都是雙拳中空,形成穿孔。三星堆的青銅大立人穿了三層華麗的長袍,最外層的衣服非常光滑,考古學家認為,很可能是絲綢或者錦帛。

從時間上來說,三星堆文化在前,以金沙遺址為代表的十二橋文化在后,如果三星堆的青銅大立人已經(jīng)穿上了絲綢,那么金沙的青銅小立人穿的又是什么材質的衣裳呢?

不拼顏值拼發(fā)型

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里,青銅小立人站在聚光燈下的展臺正中,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雖然他的個頭不足三星堆青銅大立人的十分之一,但威風凜凜的勢頭卻絲毫不遜。

小青銅立人的頭飾表明了他的不凡,他頭上戴有一道環(huán)形帽圈,十三道弧形光芒沿著帽環(huán)周緣呈反時針旋轉,形如太陽的光芒。腦后垂有辮發(fā),辮子為并列的三股,當垂至后背中部時,有一寬帶將三股合為一束,再拖至臀部。

金沙遺址博物館還出土了12件石跪坐人像,他們比青銅小立人略高,赤身裸體,雙膝跪地,雙手被繩索反綁在身后。他們的臉形方正瘦削,顴骨高凸,高鼻梁,大鼻頭,大嘴巴,耳朵還有穿孔。最奇特的是他們的發(fā)式:頭頂?shù)念^發(fā)從中間向左右分開,就像“一本打開的書”,兩側修剪得極短并微微上翹,而腦后的頭發(fā),卻又被梳成兩股長長的辮子,直垂在腰間。這些人像往往在五官上涂有朱砂,面部表情非常豐富:或悲慟,或驚恐,或平靜,或苦澀,或茫然。

這些光著身子、被捆綁的跪坐石人,到底是殉葬的戰(zhàn)俘,還是古蜀國的巫師?學者們爭論不休。有學者認為,這些石像雖然被綁著雙手,與青銅小立人一跪一站、一卑一尊,似乎有著迥然不同的地位和命運,但他們都編著辮子,應該是古蜀國的巫師,以石像代替真人祭祀于神前。

正因為三星堆和金沙的這一獨特的身份標識——“發(fā)型”,有人說,“金沙人像的最大看點不是臉,而是后腦勺?!?/p>

有考古學家認為,辮發(fā)族為游牧民族,他們的活動范圍廣闊,流動性極強,古蜀國很有可能通過他們,與南方絲綢之路發(fā)生聯(lián)系,他們帶來了與歐亞大陸文明交流的氣息。本報記者 汪蘭 文/圖

專家聲音

金沙遺址博物館副館長王方:

服飾細節(jié)是認識古蜀社會構成極為重要的視覺資料


金沙遺址應是三星堆遺址消亡以后,成都平原上又一個新崛起的古王國,是古蜀文明發(fā)展階段中的又一次輝煌。其后在經(jīng)歷了戰(zhàn)國船棺遺址的發(fā)展之后,古蜀文明逐漸融入了統(tǒng)一的華夏文明之中。

青銅器,是中國青銅時代的代表,是我國古代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是國家政權和權力的象征。在我國古代的中原地區(qū),早在商周王朝已有了整套的青銅禮器制度,以此來體現(xiàn)社會森嚴的等級制度。金沙遺址中也曾出土了1300余件青銅器,器物的造型、風格處處都表現(xiàn)出了當時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在這批青銅器中,有一件頭戴太陽帽的立人像,它的發(fā)現(xiàn)又為古蜀文明增添了一道新的色彩。

金沙遺址博物館副館長王方表示,三星堆、金沙遺址中出土了一些人物雕像或人物圖案,如青銅大立人、青銅小立人、青銅神壇、青銅人頭像、刻紋玉璋等為我們了解古蜀人的穿衣打扮提供了最好的實物依據(jù),讓我們得以穿越3000年與古蜀人的時尚風貌迎面相遇。從人物造型看,三星堆、金沙遺址出土的青銅立人像、青銅人頭像的衣著有多種方式,人像的冠飾、帽飾、發(fā)飾以及衣服上的裝飾紋樣等都因人物身份和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區(qū)別,彰顯了其時社會分層的多樣性。不同的群體、不同的人物明顯不同的細節(jié)表達,為我們認識古蜀王國社會構成與階層復雜性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視覺資料。

金沙遺址共出土了12尊跪坐石人像,這些石人代表著怎樣的人?他們有著什么樣的身份?為什么會被捆綁?為什么要跪坐著?王方表示,目前學術界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一部分專家認為可能是戰(zhàn)俘。仔細觀察這批跪坐石人像,不難發(fā)現(xiàn),在人像的雕刻過程中,重點是細膩刻畫人物頭頂上奇異的發(fā)式、腦后的發(fā)辮、綁手的繩索;渲染的是人像的跪姿及被反縛著的雙手,其目的在于要交代這個可能來自于異族人物的身份,突出的是其臣服與卑賤低下和受奴虐的地位。

根據(jù)跪坐石人像的造型特征,也有學者提出了另外一種看法,認為跪坐石人像可能象征著古蜀社會的巫師形象,是當時舉行祈雨祭祀活動的真實寫照。商周時期中原地區(qū)因氣候多變,商王朝統(tǒng)治者經(jīng)常舉行各種祭祀儀式,祈求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成都平原此時亦是災害頻繁,經(jīng)常發(fā)生大旱和洪水泛濫。金沙遺址古蜀族雕刻的這些具有豐富象征含義的石像,在造型上“剪其發(fā)”“磨其手”,并具有“以身為犧牲,用祈福于上帝”的寓意。因此,它在祭祀活動中,應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古代蜀人心目中可能是備受尊崇、身份特殊的偶像。

王方表示,以上這些看法,學術界至今都尚無定論,可以說關于跪坐石人像的文化內(nèi)涵至今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它們的發(fā)現(xiàn)為研究商代晚期至西周前期蜀國的祭祀、宗教活動、族屬關系、風俗習慣以及當時社會等級等情況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jù)。


0

聯(lián)系我們| 聯(lián)合會簡介| 關于我們| 招聘信息| 合作招商| 廣告服務| 客服中心| 協(xié)作單位|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1 CFLAC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四川省青少年文學藝術聯(lián)合會

蜀ICP備13016095號-3     川公網(wǎng)安備 510107020016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