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丶四区_6080yy午夜不卡一二三区_两性色午夜视频免费国产_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一区

QQ登陸
四川青少年文藝網

賬號注冊

已有賬號?現(xiàn)在登錄

郵箱
用戶名
昵稱
創(chuàng)建密碼
確認密碼
驗證碼 看不清楚?點擊換一組驗證碼。

一鍵登錄

論壇導航

[進入] 文聯(lián)網

x
您的位置:網站首頁 > 協(xié)會動態(tài) > 新聞資訊 新聞資訊

新時代·新文化·新美學

來源:中國藝術報 2017-12-22

  

       北京舞蹈學院孫穎教授創(chuàng)作的舞劇《銅雀伎》,體現(xiàn)了作者“舞要好看、戲要動人、有中國味道”的創(chuàng)作理念

  ◎ 中華傳統(tǒng)美學精神較為倚重美善之兩維關聯(lián),追求美的道德內涵與和諧意趣,在美真關聯(lián)和崇高意趣上拓展不足。中華傳統(tǒng)美學崇尚體驗品鑒,強調審美和藝術活動中的生命向度和自然尺度,但也不乏朦朧、模糊,經驗性強于科學性。

  ◎ 有生命力有穿透力的美學理論,一定是有光芒、有高度、有信仰的,這就是美的照亮,照亮我們的生命、生活、人生,照亮我們的實存和時空,引領我們向著那個美的世界提升。

  十九大報告提出了“新時代”的重要概念,具有高瞻遠矚的戰(zhàn)略性意義。從文化和學術發(fā)展的角度來看,我們也需要具備“新時代”的意識,打造“新時代”的目光,擁有“新時代”的思維,實現(xiàn)“新時代”的目標?!靶聲r代”不能“封閉僵化”,更不能“改旗易幟”?!靶聲r代”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合乎時代潮流,順應歷史發(fā)展,勇于改革開放,為實現(xiàn)偉大復興所作出的戰(zhàn)略性抉擇?!靶聲r代”的新文化和新學術,應抓住歷史機遇,勵精圖治,攻堅克難,既梳理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資源,又在此基礎上實現(xiàn)新突破、新發(fā)展、新提升。

   傳承以美育人美善相濟的中華美學品格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積淀深厚,具有自己鮮明的民族特色。繼承革命文化,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推動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學術思想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是文化工作者在“新時代”的責任和使命,也是美學家、藝術家的職責和使命。文化工作者、美學家、藝術家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理論自信,在“新時代”構筑具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的新文化、新美學,去引領專業(yè)工作者和人民大眾欣賞、傳播、運用具有時代特色的新文化、新美學。

  中華文化具有濃郁的人文情懷和內在的詩性品格,形成了一種泛審美泛藝術的民族特點,重視向美尚美、立美弘美,強調以藝育人,追求美善相濟。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代表——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都不直接以美學問題為目標,但它們都內蘊了將整個人生作為創(chuàng)美審美之對象的獨特民族神韻。老莊以道為萬物之源,追求一種無形而有形、無為而無不為的逍遙、從容之自由。孔子以仁為人倫之本,強調“道”“德”“禮”“仁”相結合而達成的“從心所欲,不逾距”的自在、自得。其實質都是崇尚天人合一、物我交融、有無相生、出入自由的生命詩境。這種文化精神是一種哲學、倫理、審美的深度交糅,體現(xiàn)了既扎根于生活的土壤又神往于超逸之境界的人間詩情。但中華傳統(tǒng)美學精神較為倚重美善之兩維關聯(lián),追求美的道德內涵與和諧意趣,在美真關聯(lián)和崇高意趣上拓展不足。中華傳統(tǒng)美學崇尚體驗品鑒,強調審美和藝術活動中的生命向度和自然尺度,但也不乏朦朧、模糊,經驗性強于科學性。20世紀初,西方美學的引入,中西古今美學思想與實踐范式的交匯撞擊,直接推動了民族美學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國現(xiàn)代美學的探索和成果,為推進當下民族美學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啟思。今天,面對我們的時代,需要進一步從當下語境出發(fā),直面我們遇到的現(xiàn)實問題和具體實踐,放眼人類共同的愿景,來建設發(fā)展我們“新時代”的新美學。

  “新時代”的中華美學,應弘揚人生實踐品格,體現(xiàn)責任和擔當。中華美學與西方美學既有對美的問題的共同追求,也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其中一個重要的區(qū)別是:西方經典美學深受古希臘以來理性主義傳統(tǒng)的影響,以美為真理的對象,呈現(xiàn)出以認識論方法、思辨性特征、科學化形態(tài)等為主要標識的學理化特征,它是一種在知情意三分獨立的基礎上建立的以審美觀審為中心的科學化美學樣態(tài);中華美學扎根于中國哲學的人生情懷和中華文化的詩性情韻,它不將美的目光僅僅局限于哲思或藝術,而是以整個人生為創(chuàng)美審美之對象,將審美與藝術人生相涵容,強調真善美的貫通和物我有無出入之張力,具有突出的人生實踐品格和生命詩性意趣,是一種試圖將創(chuàng)美與審美融為一體的價值化美學樣態(tài)。中華美學的這種特點,突出體現(xiàn)了“知情意行”相統(tǒng)一的人生論品格,是將知情意的和諧追求踐之于行,在實踐中去實現(xiàn)。因此,美學在中國人的生活中,一直具有非常獨特而重要的意義,這既是中華文化泛審美泛藝術特點的一種體現(xiàn),也是中華文化精神最為獨特而深刻的方面之一。在中國社會和文化架構中,美學不只是美的理論體系的思辨建設,也不只是美的藝術的總結指導,而是由美的哲思和美的藝術,具體而微地切入了廣闊的人生、豐富的生活、鮮活的生命,使得關于美的內涵、尺度、品格等的觀念建構和理論建設,不僅直接影響著審美的尺度、風尚,也廣泛、深刻、細膩地輻射了文化風尚、社會風尚。這一點不僅見之于孔子的“美善相濟”、老子的“大音希聲”、莊子的“大美不言”等命題,也見之于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梁啟超的人人都做“美術人”、朱光潛的“人生的藝術化”等命題。

  今天,傳承弘揚中華美學精神、引領提升文藝的精氣神、美麗中國的環(huán)境建設、美好生活的人文建設,都與美學理論的切入、指導、引領相關聯(lián)。我們應繼續(xù)推進深化中華美學人生實踐品格的傳承弘揚,關懷人、關愛生命、關注生活,與人民大眾同呼吸共踐行,在國民素質的審美提升、大眾文化的反思批判、民族精神的涵育引領等方面,發(fā)揮獨特的功能與深廣的作用,體現(xiàn)美學的責任和擔當。

   提升對美情高趣至境的追求

  “新時代”的中華美學,應提升對美情高趣至境的追求,有熱度有情懷。中華美學非常強調對情感、趣味、境界的陶養(yǎng)和提升,重視美情高趣至境之追求。它不主張純客觀、純形式、純技巧的美感意向,而是崇尚物我交融、形神兼?zhèn)?、尤以精神氣韻為要的真善美相貫通的美感意趣。人文科學包括美學在內,都是應該有熱度有情懷的。因為人文科學和美學關注的對象是人。面對鮮活的人與生活,我們不投入生命,不切身體味,只作冷冰冰的邏輯分析和科學思辨,是難以洞悉幽微,難以通達美情高趣至境的。我們只著眼和咀嚼一己之悲喜,傳達或宣泄個人之憂樂,也是難以達至美情高趣至境的。如梁啟超在品評屈原作品時就認為,屈原作品的美最根本的就在于一種內蘊的高潔情趣,即“All or nothing”的壯美風骨,一種深沉高逸的大美風范。由此,就超越了欣賞屈原作品泥于華美宏富之辭藻、纏綿悱惻之抒情的層面,將一己之悲喜超向民生之憂樂,推動文藝“存正氣”“有筋骨”,“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美的趣味可以多元化,既可賞會于清風明月、小橋流水之優(yōu)美,也可賞會于大漠落日、電閃雷鳴之壯美。中華傳統(tǒng)美學偏于欣賞和諧之美。20世紀初,王國維、梁啟超、魯迅等提出悲劇、崇高等美趣鑒賞和民族品格涵育的問題。今天,市場大潮、經濟大潮、消費大潮、技術大潮等的沖擊,使得審美情趣又產生了新的變化。追求刺激、宣泄欲望、放縱粗俗的生活場景并不鮮見,形式至上、消解意義、追名逐利的藝術現(xiàn)象亦紛紜繚亂?!爸v品位,講格調,講責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在根子上,就有涵養(yǎng)美情高趣至境的問題。情、趣、境、格、韻、骨,都是中華美學的傳統(tǒng)范疇。這些審美范疇,突出體現(xiàn)了中華美學重視形神兼?zhèn)?、虛實相生,尤以精神氣韻為要的美感意向和詩性意趣,在當代,仍有其獨特而重要的美學意義,但需要結合今天的審美實踐、藝術實踐、生活實踐的發(fā)展而創(chuàng)化。要以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精神,來推進這些傳統(tǒng)美學范疇的發(fā)展,使之可以解釋新現(xiàn)象,觀照新問題,闡發(fā)新內涵,拓展新高度。

   推動人文藝術與科學理性的深度交融

  “新時代”的中華美學,應推動人文藝術與科學理性的深度交融??茖W技術和理性精神是現(xiàn)代生產方式的重要基礎?,F(xiàn)代大機器生產需要高度的嚴謹、秩序、理性,但隨著理性逐漸成為“世界的共性”,科技理性和工具理性也開始消解人的主體性、感受力、幻想力、反思力,使人趨向于平面、機械、劃一,成為“機械人”“公司人”“單向度的人”,窒息了人通向自由、想象、情感、理想的活力。人文藝術的感性、詩性、想象、理想,既是一種補充和解放,也是一種反思和重構,在文化和精神的維度上,形成了與科學理性的一種張力,也形成了一種與實存的張力,使人能夠獲得一種情感和詩性的自由與超越,由此,不僅構筑了我們生命的一種動力機制和張力愿景,也提引推動了我們生命的豐沛與前行。中華文化在這個方面特別具有自己深厚的傳統(tǒng)和巨大的優(yōu)勢。例如,對藝術化生活和藝術化生命的追求,就是中華文化的一個突出特點,自孔莊到屈子到魏晉名士,無不如此。但中國傳統(tǒng)文人在這種藝術化理想中,也往往賦予其自適、內斂、清幽、隱逸等所謂的士大夫之趣。尤其是隨著封建社會走向晚期,孔屈式的悲壯激昂已日漸失落,彌漫更多的是邊緣化的個體的精致哀婉。

  20世紀初,梁啟超提出過“美術人”的理想,朱光潛提出過“人生的藝術化”的理想,更多的是從人文藝術的角度著眼,強調了人文藝術對現(xiàn)代人和現(xiàn)代社會的意義,洋溢著濃郁的審美主義情結和烏托邦色彩。今天,隨著科技的飛速發(fā)展和時代的健步前行,人文藝術和科學理性的深度交融,已經成為一個現(xiàn)實的問題,不僅是文化學者、美學家、藝術家關注的具體問題,也是科學家關注的重要問題。因為,科學對人的奧秘的進一步揭示,必然要探入人的情感、思維、心靈的深處和幽微,這也是科學認知把握世界、揭示世界的重要部分。而人文藝術要發(fā)展新變,也已經無法離開日新月異的科技支撐了。新的藝術樣式,網絡文學、電子音樂、數(shù)媒設計等,其媒介、技巧、傳播的方式,其中的科學因子都日益濃厚。人文藝術與科學理性的深度交融,顯然不是硬件的或淺表的因素,而是在科學精神和藝術精神、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深層次上,解決那種二元對立的機械觀念和簡單認知,從根本上推動兩者的互動互益,從根源上激發(fā)出新的思想、情感、心靈、精神的活力。

  中華美學傳統(tǒng)偏于美善關聯(lián),重視德性審美;20世紀初開始引入真的維度,張揚了啟蒙理性;今天,在真善美三維關系的探索上,在人文藝術和科學理性的交融上,新眼光、新視野、新理念、新方法的形成,必將有力地推動中華傳統(tǒng)美學的創(chuàng)新轉化,也將有力地推動中華美學對人類文化的發(fā)展作出獨特的更大的貢獻。

  構建兼融古今匯通中西的理論體系

  “新時代”的中華美學,應強化開放、包容、對話、引領的理論風采和精神力量。中華美學崇尚審美藝術人生的統(tǒng)一,既將多樣的藝術納入自己的視野,也將廣闊的人生納入自己的視閾,由此構筑了與西方美學的粹美觀、唯美觀等相區(qū)別的大美觀,形成了自己向著生命、生活、人生開放的多元實踐場景,也建構了審美主體與自然、社會、他人、自我關聯(lián)的立體美學圖景,從而為自己的理論建設和精神創(chuàng)化拓展了豐富的可能。這種開放包容的思想智慧,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也經歷了一定的曲折。古典美學時期,我們缺少現(xiàn)代學科化的理論意識,缺乏系統(tǒng)化的明晰的理論建構。20世紀以來,我們又常常自囿于西方經典美學的既成范式,在理論創(chuàng)構上邁不開自己的步子,主要停留在引入介紹西方成果上。今天,中華美學的優(yōu)秀資源發(fā)掘和優(yōu)秀精神弘揚,都與民族化的理論話語和理論體系建設緊密關聯(lián)。我們的好東西,不僅自己要知道,也要讓別人了解,這就必須要有兼融古今匯通中西的理論建構和有效對話。

  同時,美學在根本上是一種價值觀的呈現(xiàn),一種人文精神的呈現(xiàn)。有生命力有穿透力的美學理論,一定是有光芒、有高度、有信仰的,這就是美的照亮,照亮我們的生命、生活、人生,照亮我們的實存和時空,引領我們向著那個美的世界提升。

 ?。ㄗ髡撸航鹧?,為浙江理工大學中國美學與藝術理論研究中心主任)


0

聯(lián)系我們| 聯(lián)合會簡介| 關于我們| 招聘信息| 合作招商| 廣告服務| 客服中心| 協(xié)作單位|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1 CFLAC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四川省青少年文學藝術聯(lián)合會

蜀ICP備13016095號-3     川公網安備 510107020016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