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丶四区_6080yy午夜不卡一二三区_两性色午夜视频免费国产_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一区

QQ登陸
四川青少年文藝網

賬號注冊

已有賬號?現在登錄

郵箱
用戶名
昵稱
創(chuàng)建密碼
確認密碼
驗證碼 看不清楚?點擊換一組驗證碼。

一鍵登錄

論壇導航

[進入] 文聯網

x
您的位置:網站首頁 > 協(xié)會動態(tài) > 新聞資訊 新聞資訊

讓庸俗美術品離生活遠點

來源:解放日報 2017-08-17

讓庸俗美術品離生活遠點

1.某城市雕塑效果圖,其貼金箔之舉引發(fā)爭議而遭叫停

讓庸俗美術品離生活遠點

2.國際著名拍行在國內推專場拍賣

讓庸俗美術品離生活遠點

3.日趨活躍的藝術品消費市場中人頭攢動

  我們目前普遍存在一種很浮躁的現象:藝術品并不往提升人審美與眼界的方向走,而是往庸俗化的方向發(fā)展,還有一些人在這個媚俗和迎合的潮流中,偽裝成藝術家來投機取巧獲利

  在世界美術發(fā)展得很快很充分的情況下,很多民眾對于藝術史的了解還停留在很基本的狀態(tài),甚至還停留在二戰(zhàn)前后,所知道的畫家無非就是莫奈、馬奈、梵高(有人戲稱為“兩奈一高”),再近一些的畢加索、安迪·沃霍爾,對當下的、最新的藝術發(fā)展了解甚少

  應該營造一種讓民眾對藝術產生興趣的環(huán)境,拉近民眾與藝術之間的距離,讓他們生活在藝術的環(huán)境中;需要直接有效地從基礎審美教育抓起,提高大眾審美素養(yǎng),這里說的教育不僅指校園教育,還包括社區(qū)教育、場館教育,通過教育幫助他們建立自己的審美標準,產生審美情趣,從而關注藝術,提高審美水平;應該加強教科書中相關藝術知識的更新,在普及性教育中滲透與現當代藝術相關的知識

  時下,一些公共場所的美術作品品質低下、口味低俗、趣味怪異,已經到了令大眾和專業(yè)界都難以保持緘默的地步。業(yè)內人士直呼,庸俗美術品正在敗壞民眾審美趣味,對當下美術領域的審美異質化傾向,需要警惕。本文以一堂評論課的樣式,對這一現象展開深入探討。

  討論者:

  王遠(華東師大美術學院教授)

  崔彬(華東師大美術學院在讀博士)

  陳亦靜、郭姍姍、鄔保康、尼娜(智利)、李亞瓊、白冰、趙琳、應雯等(均為華東師大美術學院在讀碩士)

  是否庸俗品,要看作品對受眾的價值影響

  王遠:所謂庸俗,相對于高雅而言。

  過去,美術一直被認為是一項高雅藝術。時至今日,這一觀念被不斷混淆甚至顛覆。我們似乎并不反對知名主持人或商人、官員、大學校長等非藝術領域人士到藝術領域來“玩一下”。顯然,這種“玩一下”的結果,是業(yè)內人士無法預測的,比如有一些熱衷于美術的藝人、商人會在藝術最高殿堂舉辦個人畫展或拍賣會,展品質量卻混亂得令人咂舌;有些人習慣于代替藝術家決定一些城市景觀項目的去留,甚至有非美術專業(yè)的大學領導指導相關美術學科的發(fā)展方向……美術變得越來越任人擺弄。顯然,這與當今對于美術的審美標準缺失、對美術品的良莠度缺乏辨識力所導致的施權、謀利之舉泛濫,有著直接的因果關系。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庸俗美術品的概念、對民眾審美需求與趣味、對審美標準與社會發(fā)展之關系等問題展開探討。

  鄔??担河腥苏J為以市場為導向的作品庸俗,以藝術家內心為準則而創(chuàng)作的作品相對高雅。但我們看達·芬奇一生畫了很多訂單型的畫,也畫了更多的草稿、素描或創(chuàng)作,最終它們都被放在博物館里供后人瞻仰。我認為必須先有一個標準,才能說美術作品是高雅的還是庸俗的。很顯然,一個具體現成的標準,還是需要在漫長的時間中建立。我更加關注一件美術品對受眾的價值影響。

  郭姍姍:有關“庸俗”,格林伯格在《前衛(wèi)藝術與庸俗文化》 中說過:“德國人用‘kitsch’來形容庸俗,其意思為五顏六色的風俗畫和商業(yè)化的文學藝術品、雜志封面、插圖、廣告、通俗雜志和黃色小說、卡通畫、流行音樂、踢踏舞等等,而這種庸俗文化的發(fā)明,用以滿足那些新崛起的消費大眾文化需要,用于那些對真正文化的價值沒有感受的人?!币源藖砼袛嘤顾姿囆g作品,可以理解為,庸俗的藝術作品就是相對于具備思想、前瞻性價值的作品而言本身無價值的作品。衡量藝術作品是否是庸俗,主要是探究作品本身是否具備價值。

  崔彬:有關庸俗的說法多種多樣,我認為所有帶有“媚”的特征的東西,都是庸俗的,比如媚商業(yè)、媚時尚的藝術品,是庸俗藝術品。當然,庸俗的標準會因為受眾群體的不同而不同,藝術家、平民百姓都會有不一樣的評判標準。

  陳亦靜:庸俗美術品的出現與美術品受眾的變化也有關。在西方,工業(yè)革命之前,美術品的受眾多是受過精英教育、富裕的人群,而在工業(yè)革命之后,城市普通居民開始覬覦藝術品對身份、生活水平以及炫耀心理所帶來的加持作用,對美術品消費收藏心向往之。但是他們對藝術品的審美還沒能達到一定程度,這就導致了“庸俗美術品”的誕生。比如波普藝術,它就是在工業(yè)革命之后為迎合市民階層、工薪階層要求而出現的藝術樣式。

  白冰:公共藝術里面有很多庸俗藝術。很多公園里的雕塑本身就是“行政項目”,有關公園建筑各個方面的把控,過于屈從于“誰出錢誰說了算”的潛規(guī)則。這樣的工程,導致民眾沒有辦法介入藝術性和藝術品質的把控,導致很多庸俗美術品出現在公眾場合。

  我們不妨放眼一些不同的做法。比如在我國臺灣并沒有“公共藝術”的概念,學院中甚至也沒有公共藝術專業(yè),但它們理解和實施的公共藝術是“1%藝術”——建一幢公共建筑,必須拿出其中1%的經費用于這些公共美術項目,而這個1%經費使用,民眾有充分的介入權,民眾是通過與藝術家直接產生關系的方式,與前衛(wèi)藝術之間建立一個橋梁的,之后他們還要通過不斷親身經歷,最終參與對公眾藝術的構建。所以,庸俗藝術品的產生,與“誰出錢”這個問題有關,在當下表現得更為突出。

  除了“兩奈一高”,大眾應知道更多

  王遠:什么是“庸俗美術品”?顯然,存在程度、范圍之異,在藝術領域中它還屬于社會性范疇。我們去界定這個詞的概念,是放在整個公共性的、社會性的背景中的,有必要探討當今社會民眾審美需求與趣味程度的現狀。

  楊智舒:當下大眾對于藝術作品的理解還是停留在表面的。比如直觀判定繪畫作品好壞的標準,是作品“是否好看”“像不像”,不能理解一些抽象含義背后所隱藏的觀念或者意義,需要把含義很直觀地表述給他們,比如這里畫的是一個人,畫的是一個勞動場景。他們不太能夠懂得和理解背后的意義。

  應雯:審美需求因人而異。對專業(yè)人士來說,他們愿意去接受并研究專業(yè)性強、格調高雅的藝術品;而對于大眾來說,娛樂消遣是其審美的全部內涵,他們能夠理解的就是通俗、淺顯的藝術,因為它們無需較深的文化修養(yǎng)。我覺得審美需求與個人的文化修養(yǎng)有關,比如我們周邊有很多“咖啡油畫學習班”,很多人愿意在周末學習油畫、參觀美術館,但如果讓他們進一步深入了解美術世界,他們是比較排斥的,對于這方面的知識他們是匱乏的,也提不起興趣去走得更深入一些。

  黃雨田:之前在廈門,有一個油畫村,那里的畫是創(chuàng)作態(tài)度和水準都很庸俗的“拷貝畫”,畫完后拿出去賣得很好。在許多商場里也常看到那種畫被拿出來拍賣,價格標得還很高,很多人也有興趣購買。而一些較有前衛(wèi)性的藝術作品,從專業(yè)角度看趣味性高一點,受眾群就小。民眾的審美趣味,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和用途,給予不同的分類和滿足。

  陳亦靜:直觀反映大眾審美趣味的還有作品在畫廊、拍賣行的拍賣結果。之前對一個油畫作品的拍賣網站作過調查,里面出售各種題材的油畫作品,拍賣得最好的是有關裸體美女的油畫作品(當然談不上什么藝術水準),它直接反映的就是擁有這種審美趣味的受眾,還是占相當大的部分。高雅藝術品不可能短時間就被大眾所接受,可見,藝術審美趣味也應該經過一個長期的培養(yǎng)和熏陶。

  趙銀潔:我們現在身處的教育和環(huán)境,對民眾審美趣味還是有很大影響的。接受藝術教育程度不同,也會導致大眾審美差異懸殊,比如我身邊對于美術接觸很少的人,對于美術的分類依然停留于非常簡單粗陋的認識,只能將美術品分為風景畫、人物畫,在世界美術發(fā)展得很快很充分的情況下,很多民眾對于藝術史的了解還停留在很基本的狀態(tài),甚至還停留在二戰(zhàn)前后,所知道的畫家無非就是莫奈、馬奈、梵高(有人戲稱為“兩奈一高”),再近一些的畢加索、安迪·沃霍爾,對當下的、最新的藝術發(fā)展了解甚少。

  郭姍姍:當今社會民眾的審美需求與趣味程度,是具備地域差異性和普遍趨同性的。這種地域差異性很明顯,比如前面所提到的美術館建造工程,集中在北上廣這些城市,而剩下的大量中小型城鎮(zhèn),美術館的存在基本為零,這都會直接導致藝術審美水準的地域差異。

  另外,當今大眾審美又具備普遍趨同性,比如在最直接與民眾審美結合的家裝設計方面,消費者只知道去宜家看看并購置產品,從而使得它在中國市場占據很大份額,但是它在國外并非如此之火,這與大家普遍統(tǒng)一化的家裝審美需求,是有著直接聯系的。雖然全民審美品位還有待提高,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大眾審美還是在處于上升階段,而其中對于什么是美、如何審美、審美的標準是什么的討論和普及,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忽視審美的基本標準,則無需再議什么是美的事物了

  應雯:審美標準看似是不存在的,其實它又是存在的,因為審美是以主觀愛好的形式出現的,每個人會因為自己的職業(yè)、受教育的程度、社會經歷、生活習慣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審美。但是,他們在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社會中又是一個群體,他們的審美具體表現出一定的共性,那就需要由審美標準來界定,而這一標準不是永恒的、絕對的,而是歷史的、具體的標準,應依據社會的客觀發(fā)展去評價。

  陳亦靜:審美標準的創(chuàng)立與三種藝術身份是密不可分的。這三者為藝術家、批評家以及收藏家。一個良好的藝術氛圍,離不開這三種人。怎樣形成一個良好的藝術氛圍?我覺得應該由這三種人制定審美標準。因為只有這三種人達到一定的平衡,良好的規(guī)則才會被建立。

  藝術品發(fā)展至今,每一個時期都有它自己的特色和風格,它們促成藝術品審美標準的建立; 歷史上出現的幾個藝術中心像佛羅倫薩、巴黎、紐約,它們的形成與文化社會經濟發(fā)展密不可分,這也是形成一個成熟藝術市場和審美傾向的重要條件。優(yōu)良藝術氛圍的形成非一日之功,需要靜養(yǎng)和培護。我們目前普遍存在一種很浮躁的現象:藝術品并不往提升人審美與眼界的方向走,而是往庸俗化的方向發(fā)展,還有一些人在這個媚俗和迎合的潮流中,偽裝成藝術家來投機取巧獲利。

  鄔??担弘m然現代人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改善,但確實還有很多現象讓人不忍直視。比如一些豪宅里掛的很庸俗的美女油畫,以及在公共場所常常會遇見的低俗雕塑等等。這些現象都說明,人們的審美趣味和當今經濟水平的提升并不成正比。怎么辦呢?或許看書、畫畫、逛博物館等等都是不錯的方法,但這些還都不夠有持續(xù)性。我認為更重要有效的,是讓大家把握好物質享受和精神享受的平衡,真正認識到審美的提升對個人發(fā)展的重要性。

  王遠:我們不能忽視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審美見解,但是我們有責任通過一些活動去交流去引導人們對審美的再認識,以及知曉審美的進一步價值內涵。審美有其內在的基本標準,這也與社會文化環(huán)境有很大的關系。如果忽視審美的基本標準,那么我們也無需再議什么是美的事物了。我想,審美標準也是基于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而言的,我們從業(yè)者應該對本身的行業(yè)與社會以及歷史有何關系進行探究,知道今天做的事和過去所產生的差異性價值在哪里。如此,不同時代的審美標準也將在歷史的進程中被構建。

 

 全方位提升公眾品位,對“軟”“硬”環(huán)境皆要有作為

  尼娜:審美沒有絕對的標準,但我們能教會別人將“知識工具”參與進作品中,如此可以提高公眾對藝術品的理解。

  首先,大眾應該具備在普遍中區(qū)分出藝術對象的能力,例如:這是一座雕塑、一幅畫、一件雕刻還是一個裝置?如果是一個私人雕塑,它可能與周邊環(huán)境沒有關系,但如果是一個裝置,就與環(huán)境有關了。此外,我們如何能夠將藝術對象與同類當代物品聯系起來?例如,我們面對的物體是一座雕塑,它如何與其他雕塑聯系起來?這可以通過事先讓觀賞者熟悉不同的當代藝術審美理論作為基礎,然后運用理論再回到我們正在處理的具體對象中。這樣做之后,再讓他們通過自己的感知去評判,而不僅僅是依賴于他們的直覺。

  趙銀潔:提升民眾審美的前提是讓民眾對藝術、審美產生興趣。有興趣才會主動去欣賞美的事物。

  如何提升民眾的興趣呢?我認為應該營造一種讓民眾對藝術產生興趣的環(huán)境,創(chuàng)造審美的環(huán)境,拉近民眾與藝術之間的距離,讓他們生活在藝術的環(huán)境中,這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審美差異很大,這些問題的解決過程將是曲折的,所以需要社會各方面的作為,而教育作為最基本的提高公眾審美趣味的方法,能夠直接有效地從基礎審美教育抓起,提高大眾審美素養(yǎng)。這里說的教育不僅指的是校園教育,而且還包括社區(qū)教育、場館教育,通過教育幫助他們建立自己的審美標準,產生審美情趣,從而關注藝術,提高審美水平。

  李亞瓊:藝術家的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具有私人性,我們往往不知道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到底是什么,無法真正地解讀作品,即使藝術家自身作出解釋也未必是準確的,因為創(chuàng)作過程中有很多偶然因素在里面。這就需要盡可能客觀地、多角度地、全面地解讀藝術作品。所以,藝術評論者在評價作品時應盡可能地進行多方面考慮,形成完整全面的闡述,也是對藝術作品解讀的責任意識。

  趙琳:走進美術館、博物館者,都是愿意接受藝術熏陶、提高審美趣味的人,可以讓美術專業(yè)的人士與民眾在一個平臺上相約去參觀展覽,并舉辦一些線下的交流和面對面的講解。這樣一方面可以加強看展民眾對美術作品的了解,也可以加深美術專業(yè)人士對展覽的理解,如此,可以快速地提升觀賞人群的審美情趣,也可讓專業(yè)人與民眾有更多交流,了解民眾對美術作品的想法和態(tài)度,做到雙方共贏。

  郭姍姍:基礎審美教育是可以加強的,這里牽扯的就是普及性教育。就美術鑒賞而言,現在公眾缺乏的是對當下藝術的鑒賞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匱乏是與民眾脫離當代藝術背景知識有關。這直接反映出基礎教科書中對于現當代藝術知識的普及性補充和教育的不足,美術教科書中收錄的畫作大部分是歐洲中世紀的畫作如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的作品,近一些的就是畢加索作品。而這些藝術品能給予大眾的藝術理解,相對于當下藝術發(fā)展環(huán)境是滯后的,所以我覺得應該加強教科書中相關藝術知識的更新,在普及性教育中滲透與現當代藝術相關的知識。

  崔彬:高校美術類的師范教育十分重要。在當前,我國對民眾實施審美教育的主體仍然是學校美術教育,教師美術素養(yǎng)的高低直接影響學校審美教育的品質,所以在美術教師培養(yǎng)的過程中,應進行合理的課程安排,注重學生審美素養(yǎng)的有效提升,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相關知識技能的學習,為將來更好地進行中小幼美術教學打好基礎。

  王遠:當然,我們自己首先要對相關專業(yè)、社會現狀、文化歷史等有一個相對的學識認知高度,之后我們或許有能力發(fā)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從事美術行業(yè)的人都有責任去闡釋藝術對于這個世界的作用以及如何發(fā)揮作用等問題。今天我們社會的各個方面發(fā)展都這么好,但是人們的審美能力卻跟不上,相對缺少進入抽象的、精神性的世界的能力,所謂軟件與硬件不匹配是也。我們作出的努力,將指向讓社會公眾提高審美趣味、遠離庸俗藝術品的大方向。


0

聯系我們| 聯合會簡介| 關于我們| 招聘信息| 合作招商| 廣告服務| 客服中心| 協(xié)作單位|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1 CFLAC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四川省青少年文學藝術聯合會

蜀ICP備13016095號-3     川公網安備 510107020016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