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林:給北京觀眾帶去四川表達
川劇《臥虎令》劇照
川劇晉京演出周的5部劇作,有3部的主演都是陳智林。3月10日,在長安大戲院后臺,記者對陳智林進行了專訪。
記者:這次川劇晉京演出周,推出的劇目有什么特色?
陳智林:這次進京演出的幾部劇,雖然題材各有不同,但無論是《巴山秀才》、《草民宋士杰》、《臥虎令》還是《柳蔭記》,都是用今天的審美對傳統(tǒng)文化元素進行了激活。我們在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一直在思考怎么與時俱進,能夠讓傳統(tǒng)藝術古為今用,激發(fā)出川劇的活力和生機。我覺得我們通過藝術嘗試,這幾個戲做到了。
記者:怎么去理解您說的古為今用?您提到的“反腐川劇”是否也有這種意思?
陳智林:《巴山秀才》、《臥虎令》和《草民宋士杰》的題材都是老故事。但無論是劇中的反腐故事,還是提倡的法治精神,都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文化具有寓教于樂、潤物細無聲的功能。我覺得這幾個戲在國家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的當下,是通過文化的功能,以寓教于樂的方式來進行普法的。
記者:《巴山秀才》好像已經(jīng)多次進京演出。這20多年來,它是怎么與時俱進的?
陳智林:《巴山秀才》已經(jīng)演出200多場,可以說是一場一場磨出來的。如果說以前更多是按照自己的思維進行創(chuàng)作和演繹,后來和觀眾交流多了,就會根據(jù)觀眾的反映進行調(diào)整,更好地和觀眾互動。如今,包括中央戲曲學院在內(nèi)的不少高校都把《巴山秀才》作為教材在使用,可以說是為我們尋找到了川劇自信和四川表達。
記者:您提到四川表達。我們這幾部戲進京,會給北京觀眾帶來怎樣的四川表達?
陳智林:其實川劇有很多劇目都進京演出過,像《易膽大》、《巴山秀才》等多次來京。其中,《巴山秀才》已經(jīng)是第四次來北京演出了。它就像一本好書一樣,是百看不厭的。所以對于我們,北京的戲迷是不陌生的。
這次我們帶來的幾部戲,除了《巴山秀才》之外,其余幾部都是新創(chuàng)排的,是第一次進京演出。其中,《草民宋士杰》這部劇,京劇中周信芳和馬連良老先生都演繹過自己各具特色的宋士杰。但是我們的《草民宋士杰》就是從草根的角度來定義他,讓他置身于巴蜀的土壤里,用四川人的方式來演繹他。所以說,他就是四川的宋士杰,有巴蜀風情和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