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行:傳統(tǒng)可以改變,“道統(tǒng)”是不能改變的
傳統(tǒng)可以改變,“道統(tǒng)”是不能改變的
——臺灣著名導演李行談電影
電影《原鄉(xiāng)人》海報
電影《唐山過臺灣》海報
“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時候,我說,所有在臺灣的中國人都是來自‘唐山’(在臺灣,‘唐山’是對大陸的代稱),中國就是我們的原鄉(xiāng)?!笔旰蟮?986年,臺灣著名導演李行拍攝了他的最后一部電影《唐山過臺灣》(指歷史上從大陸到臺灣開基創(chuàng)業(yè)的移民活動)。2016年,又是一個時間節(jié)點,86歲高齡的李行蒞臨不久前在京舉行的第八屆兩岸電影展之臺灣影展,每當憶及他口中的“唐山”,李行都聲若洪鐘。
“健康寫實主義”
并非完全照搬社會現(xiàn)實
李行1930年出生于上海,1948年底隨父遷臺?!霸?947年和1948年,很多人都跟著蔣介石從大陸撤退到臺灣。當年我還在蘇州大學讀一年級。”李行回憶往事,歷歷在目。“我在蘇州讀的是藝術(shù)教育系,到臺灣以后寄讀臺灣師范學院(后來改稱臺灣師范大學)的教育系,當時想著以后能回來,但沒想到現(xiàn)在還在臺灣。”李行說,讀書時他的興趣就在戲劇,而不是教育專業(yè)。在學校里,他積極參加劇團活動,不僅演戲,還親自參與導演,執(zhí)導過夏衍的《歲寒圖》和李健吾的《以身作則》兩部戲?!俺嗽趯W校演戲,我同時也參加社會上職業(yè)劇團的演出,所以我是在舞臺上成長起來的?!崩钚斜硎尽?/p>
李行的導演之路充滿戲劇性,他在從事電影演員遭遇打擊之后,轉(zhuǎn)而一心從事導演工作,完成了人生的重要轉(zhuǎn)折。“我是看著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反映中國現(xiàn)實、描寫人民生活疾苦的現(xiàn)實主義電影成長的,那個時候我看電影,從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也會做導演。到臺灣以后,我從演話劇開始,慢慢有機會參加電影演出,后來被一些導演羞辱以后我就退到幕后,開始走導演的路子了?!?959年,李行和兩個朋友聯(lián)合導演、由他擔任執(zhí)行導演的閩南語片《王哥柳哥游臺灣》問世,宣告了他導演生涯的正式開始。
與此同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大陸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穩(wěn)定、人心團結(jié),海峽對岸的很多跟著國民黨到臺灣去的大陸人,原本期待著盡快回到故鄉(xiāng)的愿望越來越渺茫?!昂芏嗳穗x開了家(大陸),有的太太沒來(臺灣),有的父母沒來(臺灣),有的兒女沒來(臺灣),所以很多家庭都是離散的。那時候,人心是非??鄲灥模荒暌荒?,越來越覺得回大陸希望渺茫,非常悲觀,不曉得前途在哪兒。”李行回憶說,作為從大陸遷居臺灣的電影人,他對當年臺灣的這種真實社會現(xiàn)象感同身受,因此其隨后執(zhí)導的第一部普通話電影《街頭巷尾》就立足于此,故事中講述大家都沒有錢、沒有土地,一起雜居在現(xiàn)在所說的“違章建筑”中,“是一些小市民住在一起,守望山河的故事。”李行說。
“拍《街頭巷尾》前,我拍了12部閩南語電影,那時投資人讓我拍什么我就拍什么,但我逐漸在覺醒,而《街頭巷尾》就是我自己想拍的電影?!崩钚姓f,盡管包括《王哥柳哥游臺灣》在內(nèi),他所拍的閩南語片在島內(nèi)深受觀眾喜歡,但其內(nèi)心里更加傾向于“不走尋常路”。恰巧,當時國民黨的“中央電影公司”(簡稱“中影”)剛改組,總經(jīng)理龔弘剛上任后,為了與香港等地的電影公司競爭,決定投拍更多像《街頭巷尾》一樣描寫臺灣真實故事的影片,龔弘剛遂提出“健康寫實主義”制片路線?!啊杏啊瞥龅牡谝徊拷】祵憣嵵髁x電影就是李嘉和我聯(lián)合導演的《蚵女》,寫漁民的故事。緊接著,第二部是描寫農(nóng)村故事的《養(yǎng)鴨人家》。臺灣經(jīng)濟發(fā)展是從農(nóng)村開始的,所以這兩部戲確立了臺灣電影反映現(xiàn)實的創(chuàng)作風格?!崩钚斜硎?。他強調(diào),他所拍的健康寫實主義電影,是選擇性的寫實,并非完全照搬社會現(xiàn)實。
就這樣,《蚵女》不僅成為臺灣健康寫實主義電影的里程碑式作品,更于1964年斬獲第十一屆亞洲影展最佳影片獎。再加上1965年李行獨立執(zhí)導的《養(yǎng)鴨人家》獲第三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最佳導演獎,兩部作品開啟了李行導演生涯的一個黃金時代,他的健康寫實主義系列電影也由此成為經(jīng)典,被載入中國電影史冊?!啊督诸^巷尾》拍出來以后,直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包括研究中國電影的日本學者、大陸電影界的朋友看了以后,都覺得似曾相識,實際上就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電影的延續(xù)?!崩钚姓J為,他的這一系列健康寫實主義影片一脈相承于早期中國電影的傳統(tǒng),也就是他所強調(diào)的“道統(tǒng)”?!芭摹督诸^巷尾》傳承了早期中國電影的道統(tǒng),才有了今天的臺灣電影。傳統(tǒng)可以改變,‘道統(tǒng)’是不能改變的,因為一脈相承,臺灣電影才能有直到今天這樣的發(fā)展成就。”李行說。
兩波瓊瑤電影熱
帶火了臺灣影市
拍完《養(yǎng)鴨人家》以后,李行導筒一轉(zhuǎn),選擇了改編瓊瑤小說。對此,很多觀眾及電影研究者難以理解?!盀槭裁磿ヅ沫偓幮≌f呢?其實瓊瑤小說非常不寫實。”李行談起來也樂不可支,認為她的小說里所反映的男女愛情都是“不正確的”?!爱敃r,主要是為了增加觀影人群,我就說我們不能一路去拍農(nóng)村、漁村,也要拍一點觀眾喜歡接受的?!崩钚刑寡?,那時瓊瑤的小說在臺灣很受讀者歡迎,“中影”就買了她的《六個夢》,于是他選擇了其中一個故事進行改編,其后的電影名字叫《婉君表妹》?!爸v三個表兄弟追求一個表妹的荒唐故事……老大是個文弱書生;老二是個時代青年,參加一些革命活動;老三是個比較調(diào)皮的大男孩,最后難分難解時,老二出走去參加黃埔軍校、參加革命了,這就是健康寫實?!崩钚姓f。
“緊接著,我改編了《六個夢》的第二個故事《啞妻》,拍成了電影《啞女情深》。影片中男主角娶了啞女之后,沒想到生下來的女兒也是個啞巴,他一氣之下離家出走,最后啞妻把女兒撫養(yǎng)長大?!崩钚姓f,“影片里反映的殘障教育的問題,也是健康寫實的表現(xiàn)。拍瓊瑤小說改編的電影,實際上也有健康寫實的部分表達?!蓖瑫r,他也希望把瓊瑤的小說改編成賣錢的電影。而實際上,《婉君表妹》和《啞女情深》兩部影片上映后,市場反響大好,“很多公司和電影人就繼續(xù)拍,大家都去向瓊瑤買小說版權(quán)了,這是第一波瓊瑤電影熱潮,也把臺灣電影帶起來了。”李行回憶道。
此后,隨著一些電影公司急于賺錢而潦草拍攝,一度炙手可熱的瓊瑤電影從票房保證逐漸變成了票房毒藥。1971年,李行導演了他一直想拍的電影《秋決》,不僅賣錢,而且榮獲第十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和最佳導演獎。“《秋決》都拍成了,以后什么都可以拍?!笔庐?,李行對與他合作多年的編劇張永祥說?!霸俸髞恚覀儼l(fā)現(xiàn)在臺灣很多女學生都喜歡看瓊瑤的小說,就決定拍一個以女學生為主角的電影?!?973年,在瓊瑤的推薦下,原本想拍《窗外》的李行拍了《彩云飛》,不期然又引發(fā)了第二波瓊瑤電影熱潮?!拔遗摹恫试骑w》以后大賣錢,瓊瑤有了之前的失敗教訓后,就不再把小說的電影改編權(quán)賣給別人了,只賣給我,我一口氣拍了《心有千千結(jié)》《海鷗飛處》《碧云天》等6部瓊瑤電影?!崩钚姓f。這之后李行導演的電影《汪洋中的一條船》《小城故事》《早安臺北》,重新回到健康寫實主義的路上,且均相繼斬獲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一時風頭無二,使其成為著名的“金馬獎”獲獎專業(yè)戶,并捧紅秦漢、林鳳嬌、鐘鎮(zhèn)濤等不少電影明星。
從1958年到1986年,數(shù)十年間,共計50余部影片,李行的故土情深在他執(zhí)導的電影里深深印刻,以至于有評論認為他的創(chuàng)作偏于保守,堅持民族風格和鄉(xiāng)土氣息,擁護傳統(tǒng)道德與家庭倫理。對此,李行表示:“我成長在中國傳統(tǒng)的時代,專講中國倫理道德。在我的電影里面,父親是慈父,母親是嚴母。實際上,現(xiàn)實生活正好是相反的,我父親是嚴父,母親是慈母,我也不知道為什么會這樣做?!崩钚惺冀K認為,他拍的電影就是中國電影?!啊对l(xiāng)人》的英文翻譯就是《中國,我的故鄉(xiāng)》?!?/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