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曙光閃耀在苦難者臉上
自由的曙光閃耀在苦難者臉上
——古元“走向自由”之路
街景之二·保加利亞寫生(水彩) 古 元
哥哥的假期(一)黑白木刻 古 元
哥哥的假期(二)黑白木刻 古 元
“風格是隨時代、環(huán)境和其他外來因素和主觀感受而變遷的?!闭f這句話的藝術家,在1961年畫下了《街景之二·保加利亞寫生》這件水彩作品,清淡的風景和紅白相間的公共汽車,這么“小資情調(diào)”的創(chuàng)作思想和作品,誰承想,出自一直以來我們目之為“革命版畫家”的古元之手。正是由于業(yè)界在某種程度上忽略了對古元內(nèi)在精神與藝術本體的深入理解和研究,由中國美協(xié)、中央美術學院、北京畫院、古元美術館等多家單位聯(lián)合主辦的“走向自由——古元藝術的內(nèi)在精神”展覽于6月29日至7月28日在北京畫院美術館的呈現(xiàn),才以古元先生追求藝術自由的精神為內(nèi)在邏輯,來匯集古元延安時期的木刻版畫、抗美援朝時期的戰(zhàn)地速寫、晚年的水彩寫生及暮年的藏書票等作品,旨在全面回顧“革命版畫家”古元在藝術人生中是如何走向自由的。
走向自由,一個20歲青年的仇恨、決心和希望
展覽的題目,來自古元走上藝術道路之后創(chuàng)作的第一套木刻版畫《走向自由》。當時是1939年,古元只有20歲。主人公的原型是護送古元自西安奔赴延安的一位八路軍戰(zhàn)士,16幅版畫講述的是出身雇農(nóng)的“他”飽受地主壓榨、資本家剝削、日寇侵略等悲慘的遭遇之后,參加抗日軍隊蛻變成一名革命戰(zhàn)士的故事。
“他”多少帶有一點古元親身經(jīng)歷的色彩:他于1938年加入家鄉(xiāng)的抗日救亡宣傳隊,同年離家前往陜北,此時日軍侵略的戰(zhàn)火已經(jīng)燒到了廣東。古元離家的第二年,他的父母、二姐、小妹、小弟相繼死去。這套木刻中的《善良人遭毒手》直陳所有中國人最不能忍受的悲劇,也正是這樣的悲劇最終演變?yōu)閴嚎逯袊哪歉湛葜?、激起勞苦大眾奮起反抗的最后一片飛雪??梢哉f,《走向自由》宣示著一個20歲青年的仇恨、決心和希望。
雖然這套作品在創(chuàng)作手法上仍受西方版畫的影響,但在創(chuàng)作主題上卻隱藏著古元親身的經(jīng)歷與思想蛻變的過程。據(jù)策展人薛良介紹,出生于廣東沿海地區(qū)一個巴拿馬歸僑之家的古元,自幼接受的是“和氣致祥百忍成金處世端資退讓,厚德載福惟善為寶持身貴養(yǎng)謙光”的良好家學,青年時期的古元出于內(nèi)心中對自由的理解和向往,只身奔赴千里之外的革命圣地延安。
從《走向自由》開始,古元在烽火年代中憑借對抗戰(zhàn)勝利和民族解放的崇高信仰,以木刻為武器,用一幅幅版畫去鼓舞廣大民眾實現(xiàn)抗日救亡的理想。它的最后一張叫《自由的曙光閃耀在苦難者的臉上》——亦有研究者認為,這張作品即是古元的肖像?!白杂伞币嗍枪旁囆g人生追求的真實寫照——1945年,魯藝師生們接到通知要在短短幾天內(nèi)出發(fā)向東北行軍,從延安到東北的幾千里路每天要走一百里,而且走的是天上有飛機地上有追兵的崎嶇山路,為了保證行軍速度,要求每個人身上攜帶的行李不能超過十斤,包括衣服、干糧、躲雨的油布,尤其是會暴露“延安身份”的東西一律不準帶?!爱敃r古元先生拓印了一套,隨后把《走向自由》的版全砸碎了,那一套版畫作品背在行李中,用衣服包好,隨身偷偷攜帶到東北”,北京畫院副院長、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吳洪亮介紹?!捌鋵嵨腋赣H是一個非常守紀律的人,但是這幾次上級布置下來的任務,他都違紀了:把自己必需的一雙備用的鞋扔掉,糧食也扔掉了一部分,但是畫一幅都不扔,依然背在身上”,古元之女古安村說,后來到了煙臺,敵人封鎖了整個渤海,所有部隊里的人都化裝成漁民、小販、學生、乞丐?!吧霞壸詈笠淮螄绤柾ㄖ彩菚┞督夥艆^(qū)痕跡的日記、報紙、書信等東西一律交給專人保管,一旦渡海與敵人正面交鋒,這些東西需立刻沉入大海。父親考慮再三,依然沒有把畫扔掉,這是他唯一的信念:人在,畫在?!惫虐泊寤貞洝!啊母铩陂g,這套作品兩次被查抄,后來中央美院67級的學生把這套孤品藏在留學生宿舍里,才得以最終還給古元先生?!眳呛榱琳f。
“村官”古元,艱辛、喜悅、彷徨和執(zhí)著
1940年6月,古元從魯藝畢業(yè)后,被分配到延安縣碾莊鄉(xiāng)當文書。在這近一年“當村官”的時間里,他住在鄉(xiāng)政府辦公室的窯洞里,到老鄉(xiāng)家吃派飯,和他們一起生產(chǎn)生活;在那里,他不僅要協(xié)助鄉(xiāng)文教委員處理鄉(xiāng)政府的日常工作,還創(chuàng)作了《區(qū)政府辦公室》等一系列杰出作品。
當時的碾莊全村除了正在上學的兒童之外只有一個識字的人,為了幫助鄉(xiāng)親們學習知識,古元每天制作一些繪有牲畜、農(nóng)具的識字卡片教他們識字。古元曾寫道:“鄉(xiāng)親們勞動后回到家里,看見這些圖片,就能認識圖片上的字,一天認識一兩個字,一個月就能認識幾十個字,效果很好。鄉(xiāng)親們都喜歡把畫著大公雞、大犍牛、騾、馬、驢、羊的圖片張貼在墻上,朝夕欣賞;從這里,我了解到他們對家畜的喜愛心情,也領會到他們的審美趣味。我便采用了這方面的題材創(chuàng)作了《牛群》《羊群》《鍘草》《家園》4幅木刻,拓印很多張,分送給鄉(xiāng)親們。他們看見這些木刻畫便津津樂道:‘這頭驢真帶勁!’‘這不是劉起蘭家的大犍牛嗎!’我見到鄉(xiāng)親們的高興神情,從中受到許多啟發(fā),也感到十分欣慰?!薄耙姷揭粋€農(nóng)民把收獲的糧食倒進倉里,我即時想到:這可不是地主的糧倉,于是創(chuàng)作了一幅木刻《入倉》;見到區(qū)政府的辦公室,雖然是一間簡陋的房子,但它是勞動人民當家做主的自己的政府??!于是創(chuàng)作了《區(qū)政府辦公室》?!?/p>
老鄉(xiāng)們很喜歡古元的作品,但也提出了他們的看法:“為啥臉孔一片黑一片白,長了這么多黑道道?”于是古元意識到,要讓更多的群眾接受,必須要改變西方版畫的創(chuàng)作手法,把更多中國傳統(tǒng)的、民間的元素融到里面。這一時期古元的版畫風格逐漸明朗,黑色的塊面減少,采用了民間喜歡的陽刻線條。
“接地氣”以得到更大自由的同時,古元也在同一題材上反復進行藝術探索。1942創(chuàng)作的兩幅《哥哥的假期》描繪的是八路軍戰(zhàn)士休假回到家鄉(xiāng),鄉(xiāng)親們圍攏上來好奇地聽他講述部隊生活的場景。小孩子對哥哥的制服產(chǎn)生了興趣,尤其是帽子和腰帶,神氣地穿在身上,學著哥哥的樣子敬禮,感受作為一名八路軍戰(zhàn)士的自豪。年長的人抽著煙袋鍋子仔細地聽他講述時事和見聞。其中,《哥哥的假期(一)》多采用西方木刻技法,在《哥哥的假期(二)》中去掉了許多陰影的面積,人物多用輪廓線表現(xiàn),這是古元的一次勇敢地藝術探索,逐漸突破西方版畫的套路,自覺地將群眾喜聞樂見的中國傳統(tǒng)繪畫形式加入其中。同時,在這一時期,古元的作品還傳遞了時代的變遷,人們的思想逐漸進步的狀態(tài):《哥哥的假期(一)》中畫面右側(cè)小姑娘穿著不合身的對襟棉襖、大緬襠褲,雖然手中拿著象征開始學習文化知識的報紙,但仍未跳脫典型舊社會時期的農(nóng)村女性形象;而《哥哥的假期(二)》中小姑娘穿上了合身的衣褲,人物曲線更加鮮明。這樣的改變使畫面內(nèi)容更貼近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并寄托了古元希望通過自己的版畫引導人們改變封建思想的愿望,向群眾傳達新的審美需求。
不同于展廳一層窯洞形制的淡黃色,二層的淡綠色主調(diào)呼應的是新中國成立后至1994年古元先生的水彩和套色作品。1954年,古元先生調(diào)到人美社工作,也是在這一年,他的水彩大量出現(xiàn),它充分發(fā)揮了水分變化與色彩之間的關系,他也由此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詩意的表達,在藝術上尋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自由。他畫雪景、延安、草原、青海湖、玉淵潭、珠海風景、域外風光……意境樸素、安靜而優(yōu)美,就像畫家的心境一樣。
“我始終在尋找古元的秘密,原來這秘密不僅在于他獨有的智慧和感悟力,還在于他所代表的一代藝術家在中國幾千年舊藝術之上的革命意義,不僅是其藝術反映了一場革命運動,更重要的是有價值的藝術家及其創(chuàng)作所共有的藝術上的革命精神,實際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前衛(wèi)’精神?!彼囆g家、古元的學生徐冰說?!拔蚁矚g到大自然和人民的生活中尋求意境,通過淋漓的水色來抒發(fā)內(nèi)心的情意,力求情景交融給人以健康的、美的感受。”古元曾這樣說。他給人的印象,好似他的版畫作品《圣經(jīng)時代過去了》中把木凳側(cè)臥過來靠著樹干,逍遙自得地閱讀的那種“自由”;而在吳洪亮看來,“走”是行動,“向”是路線,“自由”是行程的終點;在這個過程中,通過作品,我們看到了他藝術人生的艱辛、喜悅、彷徨和執(zhí)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