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蘇州昆劇院《西廂記·紅娘》看昆曲的“活態(tài)傳承”
昆曲《西廂記·紅娘》劇照
6月23日至24日,江蘇省蘇州昆劇院在世紀劇院連演兩場《西廂記·紅娘》 。 《潘金蓮》 《西廂記·紅娘》二劇是蘇州昆劇院今年上半年的主要巡演劇目,在廣州、重慶、成都、昆明、武漢、北京等地公演。一個有意味的巧合是,此次演出的世紀劇院是青春版《牡丹亭》 2004年北京首演的演出地。今年是昆曲成為“非遺”的第15年,亦是青春版《牡丹亭》巡演的第12年,由于“非遺”及青春版《牡丹亭》 ,“昆曲熱”成為中國新世紀重要的文化現(xiàn)象之一。在青春版《牡丹亭》巡演之時,就有人問道:青春版《牡丹亭》之后,昆曲何為?如今, 《潘金蓮》《西廂記·紅娘》二劇,可視作蘇州昆劇院在“后青春版《牡丹亭》時代”的一種嘗試。而且, 《潘金蓮》 《西廂記·紅娘》的編演方式不同于一般新編昆曲,它們是以舊有的經(jīng)典折子戲為基礎,以串折再加以修補的方式,如文物修復里的“仿古”“做舊”一般,打磨出來的新戲。這種實踐提供了一個分析新編昆曲的視角。
以《西廂記·紅娘》為例,作為中國古典名劇之一, 《西廂記》在昆曲舞臺上搬演較多。北方昆曲劇院在二十世紀80年代初就曾演出馬少波改編的《西廂記》 ,前些年也曾推出大都版《西廂記》 ,皆是以王實甫《西廂記》為基礎加以整編。江蘇省昆劇院、上海昆劇團等南方昆劇團體則多演源自李日華《南西廂記》里的折子戲,如《游殿》 《佳期》 《跳墻著棋》等。這些本戲和折子戲來源不一,各有特色,構(gòu)成了《西廂記》演出的兩種“當代傳統(tǒng)” :其一是將原本整理改編成新編本戲;其二是在原有折子戲基礎上,豐富提高,或重新創(chuàng)編,呈現(xiàn)出傳統(tǒng)折子戲的樣態(tài),經(jīng)過多年的演出和積淀,成為某種“準經(jīng)典” 。
《西廂記·紅娘》的編演和這兩種“當代傳統(tǒng)”有所不同,或者說,它其實是將這兩種方式結(jié)合起來,在此次呈現(xiàn)的六場戲里, 《跳墻著棋》 《佳期》 《拷紅》都是經(jīng)典折子戲, 《寄簡》是在原本基礎上重新排演, 《驚艷》 《聽琴》和一些過場,則是為了全劇的完整,在串折基礎上增飾而成。因此,對于主演呂佳而言,該戲一方面是繼承, 《跳墻著棋》 《佳期》 《拷紅》 《寄簡》是其向老師梁谷音所學,另一方面是新創(chuàng),為了使串折成為本戲,而設計、增加的一些必要的情節(jié)場面。
以經(jīng)典折子戲串折的方式來新編本戲,優(yōu)勢在于可以借用經(jīng)典折子戲里的能量,因這些折子戲之所以得以保留、流傳,是因為它的唱詞、聲腔、身段、調(diào)度都到了某種最佳狀態(tài),正如朱家溍以“飽和狀態(tài)”形容《游園驚夢》 。因此,演員只要較好地繼承經(jīng)典折子戲,便能獲得很好的表演效果。不利之處或許在于,在折子戲串折轉(zhuǎn)變?yōu)楸緫蛑螅驗橛幸粋€整體的戲劇空間和統(tǒng)一的人物形象的期待和要求,雖然演員(不僅僅是主演,更是全劇主要演員)表演的程式依舊,但是在對人物的把握,以及與其他角色的配合上,則需要仔細研究與打磨。
呂佳主演的另一出本戲《潘金蓮》里,也可以看到這種傳承與變化。 《潘金蓮》創(chuàng)編于1989年,是梁谷音受魏明倫的話劇《潘金蓮》的啟發(fā),將《義俠記》的相關(guān)折子戲整編而成,經(jīng)過二十余年,也已是“準經(jīng)典” 。呂佳向梁谷音學習、繼承了《潘金蓮》里的主要折子戲,然后根據(jù)自身的特點及蘇州昆劇院的演員狀況,加以調(diào)整,從而形成適合自己的《潘金蓮》 。
呂佳原學武旦,后改為本工貼旦,曾飾演青春版《牡丹亭》里的楊婆與春香。近些年來,她逐漸拓寬自己的戲路,除演過娃娃生(如《寄子》 )之外,還學習了閨門旦(如《牡丹亭》里的杜麗娘、 《玉簪記》里的陳妙常) 、四旦(如《潘金蓮》 )等行當。這是一種首先繼承經(jīng)典折子戲,進而以其為基礎,整合及編演本戲的昆曲傳承方案。
在繼承經(jīng)典折子戲的基礎上,根據(jù)演員自身的條件不同,以及時代感覺的變化,加以整合與打磨,從而創(chuàng)造和演繹出似舊實新、亦新亦舊的昆曲劇目。近些年來,在一些新編昆曲里,也能看到這種類型,譬如上海昆劇團的《景陽鐘》 ,即是以《撞鐘分宮》等經(jīng)典折子戲為核心,重新整編而成。又如北方昆曲劇院的串折版《續(xù)琵琶》 (并非后來重新改編的大戲版) ,依據(jù)曹寅《續(xù)琵琶》的原文本,挑選一些折子,通過串折的方式,編演成一出具有特色的本戲。這種新編昆曲的方式,不同于全新創(chuàng)演,亦不同于純?nèi)坏睦^承經(jīng)典,而是與青春版《牡丹亭》 “只刪不改”之理念相關(guān),并接近于朱家溍、劉厚生、張衛(wèi)東等人表述的“復古即是創(chuàng)新”的觀念,在諸多新編昆曲的方式里,或許是一種較好地體現(xiàn)和實踐昆曲傳統(tǒng)的“活態(tài)傳承”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