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進泥土,采集民間最原始和純粹的聲音
中國國家交響樂團攜青年作曲家走進云南紅河州采風演出
哈尼族村民在梯田上表演節(jié)目 盧 旭 攝
4月的云南紅河州已進入夏季,山坡上、馬路邊,到處開滿了紅色、紫色的三角梅。在州府蒙自市郊區(qū),有著大片大片的石榴園,紅色的石榴花正開得熱鬧。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生活著哈尼族、彝族、苗族等少數(shù)民族,有著被稱為“保留了性格、充滿了色彩”的少數(shù)民族音樂。4月21日至25日,中國國家交響樂團攜一批中青年作曲家來到紅河州開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風創(chuàng)作活動,并在紅河大劇院舉辦了“哈尼交響”采風作品回歸紅河音樂會和中外經(jīng)典名曲音樂會。
“他們的歌聲,是一種真實的情感抒發(fā)”
彝族花燈是滇南彝族地區(qū)有代表性的民間傳統(tǒng)藝術。位于蒙自市郊的雨過鋪鎮(zhèn)永寧村,是彝族傳統(tǒng)花燈的發(fā)祥地,已有上百年的歷史。永寧村于2005年被命名為州級“彝族花燈歌舞之鄉(xiāng)”,村子里的永寧花燈傳習館于2011年建成。永寧村依山傍水,穿過一片古老的樹林,就到了永寧花燈傳習館,門前就是一個露天的舞臺。4月23日,永寧村的村民為前來采風的作曲家們表演彝族花燈,包括洞經(jīng)演奏《開經(jīng)贊》《隆鐘震》、四平腔演唱《朋友來到寨子》、民間傳統(tǒng)舞蹈《板凳龍》、魚鱗片吹奏高山腔《愛情調》、傳統(tǒng)花燈歌舞《拉花》《猜花調》《繡花調》以及傳統(tǒng)花燈劇《補缸》《打漁》《梳妝板》等。這些村民演員中,有花燈優(yōu)秀傳承人李泰來、州際花燈傳承人楊應華、普東方。
作曲家、美國曼尼斯音樂學院教授黃若是第一次來云南,永寧村村民的表演和手中的樂器,都讓他覺得“很有意思”?!八麄兊乃南仪偈怯盟母以趶棧悬c像阮,但是又不一樣?!崩钐﹣怼顟A這些民間老藝人的表演也很打動他:“他們上了年紀還能唱得這么好,而且不是那種受過專業(yè)訓練的學院派,就是自發(fā)地去唱,這很純粹,是一種很原始和真實的情感抒發(fā)和交流。”
也是因為這種“原始”,讓作曲家黃凱然覺得,永寧村的彝族花燈藝術對他們的創(chuàng)作來說,是可以吸收的?!白髑鷮λ夭牡倪\用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吸收后加以引用,包括直接引用、間接變換和從中提煉;還有一種是高度歸納它,我把這種方式稱為再生,就是我運用的這些素材,耳朵可能已經(jīng)很難辨別了,但是它們的精髓和靈魂還在,這種再創(chuàng)作方式,可能是比較高端的一種引用?!彼f,“無論是直接引用、間接引用,還是提煉,再創(chuàng)作,都需要的是原始和深入的素材”。
采風不是只采旋律
本次來紅河州采風的作曲家,以青年作曲家為主,黃若是“70后”,黃凱然、謝文輝和楊帆等均為“80后”。黃若從紐約幾經(jīng)轉機趕來紅河,其他幾位青年作曲家來自中國國家交響樂團、中國音樂學院等機構。幾天的采風中,他們的足跡踏過紅河州的多個區(qū)縣。在屏邊縣,他們踏上用火山石砌成的高高的臺階,看到了300多萬年前曾噴發(fā)的阿季伍火山口。在蒙自市,他們走進西南聯(lián)合大學蒙自分校舊址,了解這所中國歷史上著名大學的歷史。在紅河縣阿扎河鄉(xiāng)普春村切龍中寨,站在哈尼梯田上,他們觀看了哈尼人稻作文化的一種特殊儀式“開秧門”。采風期間,他們也去體驗當?shù)厝说纳?,去逛菜市場,品嘗當季的水果,去小巷里的米線店吃正宗的蒙自米線。
黃凱然此前也曾自己去云南麗江采風,因為作曲家個人的能力很有限,很難有機會深入到村寨,像此次來紅河的采風這樣,讓全村的村民們進行一次大規(guī)模的表演。所以,在麗江的采風,他主要是去祠堂,購買當?shù)氐囊魳焚Y料,包括影像資料和書籍。幾年前,黃若曾去貴州采風,“坐了很久的車,到黎平縣等地,聽了侗族大歌,很美”。他從侗族大歌這種多聲部演唱中獲取了靈感,創(chuàng)作了交響樂作品《碎步》?!叭绻麤]有那次的采風,我是寫不出來這個作品的。”他對記者說。
在黃凱然看來,作曲家采風不單是搜集當?shù)氐囊魳匪夭?,也包括對當?shù)厣罘绞?、環(huán)境氛圍的體驗,“所有的東西,都能激發(fā)我們的靈感”。在紅河州的幾天里,黃凱然每天都在抬頭看云,在不同的天氣和時間里,它們千變?nèi)f化,這樣的云是他平常在北京看不到的?!斑@些云會在我腦子里留下很多畫面,未來可能我會把它們放進我的作品里?!敝x文輝對此也表示認同:“采風不是采一條旋律拿去用就可以了,采風其實采的是感受和回憶。你到一個地方來,感受了這里的生活,吃到了當?shù)氐乃涀×酥粚儆谶@里的味道??赡茉谌舾赡旰?,你還能回憶起來,它們已經(jīng)變成了你血液里的東西,在你創(chuàng)作時,必然會帶給你影響。”
打造出走向世界的“哈尼交響”
4月24日,切龍中寨,雨過天晴,灌過水的哈尼梯田,映出了藍天白云。哈尼族的村民們,穿著民族服飾分布在梯田各處,拿著豎笛、三弦、竹板等樂器,為前來采風的作曲家們展示了“開秧門”,并表演了哈尼族民間器樂的獨奏和合奏,合唱了栽秧山歌,展示了田邊地腳歌舞。他們的合唱讓黃凱然感到震撼:“哈尼多聲音樂帶有很大的隨機性,幾人成群、一領眾合,是一種帶有對話性質的音樂語言的交流。由于它的隨機性,多聲音樂給人以神秘的色彩?!?/p>
“交響樂來自西方,但我們不能永遠是西方文化的附庸,只有深扎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沃土,才能結出交響樂中國化和中國交響樂國際化之果?!敝袊鴩医豁憳穲F團長關峽介紹,之所以選擇在紅河州建立創(chuàng)作實踐基地,因為這里民族音樂素材極為豐富,同時也緣于自己對這片土地的情結?!?0多年前,我的作曲老師趙行道背著行李在云南的大山里走了3個多月采風,掌握了很多一手資料,他給我們上課時用的就是這些素材。”他回憶,“‘文革’結束后,中央音樂學院恢復了采風活動,我們班是第一屆,當時就順著老師當年的足跡來到了這里?!标P峽還記得大二時曾經(jīng)到云陽縣的村子采風,現(xiàn)在回過頭去看,發(fā)現(xiàn)那次采風影響了自己一生的創(chuàng)作理念。
去年,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在紅河州建立了創(chuàng)作實踐基地,計劃分期、分批、分藝術門類組織藝術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感悟紅河少數(shù)民族歷史文化。去年組織第一批作曲家在紅河采風后,誕生了《哈尼印象》等6首交響樂作品,它們被收入“哈尼交響”音樂會,于1月23日在中國國家大劇院首演。對于紅河創(chuàng)作實踐基地,中國國家交響樂團要“深扎”,即每年都會隨時組織作曲家來此地采風,并創(chuàng)作出作品,打造“哈尼交響”藝術作品品牌?!白罱K我們要打造出一臺真正能代表中國、走向世界的‘哈尼交響’?!标P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