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用青春點亮豫劇
他們用青春點亮豫劇
中國豫劇優(yōu)秀劇目北京展演月中的青年演員們
2016年春天,中國豫劇航母在北京啟航。6省市13個院團,23場戲,4萬余觀眾,15場研討,中國豫劇優(yōu)秀劇目北京展演規(guī)??涨埃芏鄬<铱戳搜莩龊蟊硎?,豫劇儼然已是中國地方戲第一大劇種,還有專家甚至為豫劇能否問鼎國劇慷慨陳詞,激烈討論。
如果說豫劇能否問鼎國劇很難馬上塵埃落定,那么我們不妨趁熱打鐵,探訪一下本次展演月中的青年演員們。梁啟超說,少年強則中國強。本次展演,一共有11位青年演員擔綱主演,顯示了中國豫劇強大的后備力量。河南豫劇院青年團中青年演員最為集中。2013年,河南豫劇院全面接收了中國戲曲學院2009級首屆豫劇本科班畢業(yè)生,在此基礎上組建了青年團。參與本次展演的劉雯卉、吳素真、朱旭光、楊歷明等都是從豫劇本科班畢業(yè)后進入的青年團。青年團的“中原美猴王”孫敬朋雖不是科班出身,但他有多年的舞臺歷練,在首場名家名段折子戲專場中,許多豫劇名家的戲份都不超過5分鐘,孫敬朋的《鬧天宮》卻足足演了8分鐘,“刀入鞘”絕活更是讓觀眾耳目一新。青年團之外,鄭州市豫劇團的袁娜,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張培,中國戲曲學院的王玉鳳、任天驕、吳靖華,河北省沙河市豫劇團的董愛春,河南豫劇院三團的鄭娟,這些年輕演員,相當一部分是第一次到北京演出,雖然演出前都很緊張,但表現(xiàn)不俗,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些青年演員有著怎樣的風貌?和他們的前輩相比有何不同?他們是怎樣走上戲曲道路的?對戲曲的未來怎么看?為參加這次展演,他們做了哪些準備?帶著這些問題,在演出間隙,記者走訪了他們中的5位?! ?/p>
劉雯卉:
寶寶才兩個月就開始下鄉(xiāng)演出了
此次展演,河南豫劇院青年團連演三場,《穆桂英掛帥》《白蛇傳》《破洪州》,分別是豫劇馬(金鳳)派、陳(素真)派和常(香玉)派的代表劇目,場場爆滿。劉雯卉主演的《穆桂英掛帥》打頭炮,氣勢先出。當晚的長安大戲院,掌聲無數(shù)次響起,既是向老藝術家致敬,也是為青年團叫好。
《穆桂英掛帥》是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馬金鳳先生最膾炙人口的作品,她開風氣之先,通過這個戲創(chuàng)造了被稱為“帥旦”的戲曲行當。這樣一出文武兼?zhèn)涞拇髴颍瑢ρ輪T要求極高。很多人并不知道,劉雯卉參加這次演出,剛剛生完寶寶四個月,體力尚未恢復。面對首都觀眾熱情的掌聲,她并沒有陶醉其中:“身體弱,沒達到最佳水平,雖然觀眾可以擔待,作為演員卻不能釋懷?!?/p>
懷孕之后,怕影響寶寶的聽力,有一年多時間,劉雯卉什么戲都沒唱。寶寶一個多月時,河南豫劇院領導安排了這次演出。為了盡快恢復體力,劉雯卉在寶寶兩個月時開始跟著青年團下鄉(xiāng),自己開車去,演完再回家喂寶寶。寶寶三個月大,劉雯卉毅然給孩子斷奶,鍛煉自己離開寶寶一天、兩天、三天……“這是我永遠的愧疚?!眲Ⅵ┗苷f,不在寶寶身邊的日子,她把時間安排得滿滿的,因為和寶寶分開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奢侈無比。
劉雯卉是本次豫劇展演記者采訪的第一位青年演員。她是中國戲曲學院首屆豫劇本科班學員,去年又考上了中國戲曲學院研究生。正是在戲曲學院,她遇到了恩師馬金鳳先生。劉雯卉原來是唱閨門旦的,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是馬老師的鼓勵讓她開始了新的嘗試。
讀大二時,92歲高齡的馬金鳳先生到中國戲曲學院授課,吃住都在學校,手把手地教了劉雯卉一年。有一件事,至今讓劉雯卉嘆服。中國戲曲學院成立60周年時,馬金鳳彩妝演出,因為腳腫,鞋子都穿不上,她是穿著拖鞋、由劉雯卉攙著到的現(xiàn)場??墒窃撋吓_時,馬金鳳竟然推開了學生,自己一連串輕快的小碎步就到了舞臺中間?!拔艺媾宸蠋?!她那精氣神,是對我們最好的言傳身教?!?/p>
對于穆桂英這一角色,起初劉雯卉非常不自信:自己還能演這樣一個穩(wěn)重、灑脫、有英氣的帥旦?能駕馭得了嗎?可是馬金鳳一句話就打消了她的顧慮,老師說,“你的扮相很像我年輕時候,你可以!藝無止境。你還年輕,每個行當、每個年齡段的角色都要挑戰(zhàn)?!崩蠋熯@句話,深深地影響了劉雯卉的藝術道路。
劉雯卉的學戲之路并非一帆風順,也曾山窮水盡,連當丫鬟宮女的機會都沒有。但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經歷波折后,劉雯卉最終考入河南省豫劇三團工作。雖然這離她的夢想,進入河南省豫劇二團演古裝戲還有一定的差距。三團被稱為大陸紅旗團,現(xiàn)代戲演出在全國首屈一指。2013年,劉雯卉獲得中國戲劇梅花獎,參賽作品《王屋山女人》就得益于在三團時的鍛煉。后來她又用這個戲拿了白玉蘭獎。
在戲曲的道路上,劉雯卉有一顆永不滿足的心。中專畢業(yè),她曾想去中國戲曲學院深造,苦于中國戲曲學院沒有地方戲班,要去上學就得改學京昆。幸運的是,2008年她正好趕上了中國戲曲學院招收地方戲學員,首個地方戲就定了豫劇。為了考學,她又重新回到學校,跟“90后”孩子一起補課。那時她已快30歲,和十幾歲的孩子坐在一個課堂,剛開始什么都聽不懂。劉雯卉說,相比很多戲曲演員,她是幸運的,她的付出,都得到了回報。30多歲,正是演員的黃金期,劉雯卉說,她現(xiàn)在就是要不斷學習、不斷演戲,完成研究生課程,把閻(立品)派、馬派兩個流派的作品繼承、發(fā)展下去。
在采訪中,有一點出乎記者的意料。劉雯卉提到青年團經常下鄉(xiāng)演出,服裝比較舊,所以這次來北京展演,學院還特意給她拿來了最好的服裝??墒怯浾哐矍暗乃?,看上去弱不禁風,像一朵溫室里的花。年紀輕輕,她已經獲得梅花獎和白玉蘭獎兩項大獎,她的先生張平又是如日中天的知名戲劇導演,有這樣的條件,她還愿意去農村經風歷雨嗎?可是記者注意到,當劉雯卉談起下鄉(xiāng)演出時,那眼神,仿佛真的看到了臺下那些親切的大爺大娘,在柔弱的外表下,有一種質樸的、強大的精神力量在支撐著她。
劉雯卉說,戲曲雖然是角兒的藝術,但戲曲舞臺是“一棵菜精神”,菜根、菜幫、菜葉組成一個整體,缺了哪個環(huán)節(jié)都不行,必須適應集體生活。到基層演出,住地鋪,吃大鍋飯,這些事兒常有,遇到熱情的觀眾,還會邊吃飯邊和他們聊上幾句。在山窩里演戲,一張嘴滿口黃沙,但看看趴在舞臺邊上的觀眾,下雨了,那些老大爺、老大娘打著傘都不愿意走,還有人一直舉著手機錄像,也不覺得胳膊累。劉雯卉說,作為演員,面對這樣的觀眾,她們要和來北京演出時一樣賣力,就像常香玉大師說的,哪怕有一個觀眾在那兒,就要認真地唱。
楊歷明:
感恩戲曲路上貴人相助
出生于1987年的楊歷明成了青年團中最忙的一個人。展演期間,他一個人連演三場:《穆桂英掛帥》中飾宋王,《白蛇傳》中飾許仙,《破洪州》中飾楊宗保。后兩場,楊歷明都是男主角,將許仙的呆萌、楊宗保的心高氣傲,刻畫得淋漓盡致。
說起許仙角色的塑造,楊歷明首先要感謝國家京劇院的孫培紅?!八幌裼行├蠋?,限定演員必須要怎么演。在他看來,豫劇沒有派別,哪個好,就可以拿來用,就是豫劇的?!?014年,河南豫劇院青年團排《白蛇傳》,楊歷明給孫培紅打電話,問能不能過來說戲?楊歷明說,車票已經給您買好了,管住宿,但沒有專家費,青年團剛成立,挺困難的。孫培紅說,沒事兒,我就是奔著你去的。來了之后,孫培紅就給楊歷明說許仙這個角色:用技巧可以,但要符合人物此時此刻的情境。許仙一出來,特別呆,慢半拍;許仙是墻頭草,哪邊吹哪邊倒。角色特點把握好,戲就好演了。老師既給楊歷明說動作,也告訴他動作背后的意思。比如許仙的水袖,在京昆中,除非高興,許仙的水袖都是自然落下;在步態(tài)上,許仙有老生的腳步。這些都顯示了許仙的窮酸樣。其實許仙就是個跑堂的伙計,現(xiàn)在說的打工仔,人生不是很如意。一出場,許仙去給父母掃墓,必須有個亮相,一看,再看,那神情就告訴觀眾,哎,你看我過的什么生活?。∪缓笤偻白?。楊歷明說,一個動作,老師串聯(lián)得特別清楚,進退都有規(guī)矩。
排練傳統(tǒng)劇目,青年團首重傳承,也融入了創(chuàng)新。《白蛇傳》中,楊歷明勇敢地加入了一些新的技巧和程式。他說,有的動作,像屁股坐,豫劇舞臺上沒見過,但京劇舞臺上有,只要符合人物,都可以拿來用。這些動作,五十歲左右的演員不做可以理解,他們年輕,要敢于嘗試。一場《白蛇傳》,屁股坐、“僵尸”、蹦跪,絕活迭出,臺下掌聲雷動。
練絕活,還要掌握背后的竅門。比如蹦跪,演員跳起來,在空中呈跪姿直接落地。這個動作,楊歷明是在排《抬花轎》時和豫劇名家修正宇先生學的。當時青年團要去印度演出,專門玩兒轎夫。在空中跪著直接落地,膝蓋肯定疼,怎么辦?可不可以戴護膝?但演出《抬花轎》,轎夫穿的是短褲,下面綁裹腿,膝蓋光著,怎么辦?后來老師告訴他們一個要領:蹦起落地的一剎那,腳尖要先落地,襯一下,同時重心后放。從那時起楊歷明扎下了蹦跪的基礎。到排《白蛇傳》時,京劇演員張火丁的哥哥、武生張火千對他說,你有蹦跪的技巧,京劇的屁股坐,都可以嘗試。融進去后,反響不錯,一直用到了現(xiàn)在。
帥氣的楊歷明來自打虎英雄之鄉(xiāng)山東陽谷。家里三代梨園,父母都是唱豫劇的。11歲時,父親送他學戲,報的是京劇班,父親覺得京劇表演更規(guī)范。在戲校,楊歷明學文武小生,畢業(yè)后進入高唐縣京劇團。但山東京劇演出不多,團里效益也不好??吹綏顨v明經常在家休息,父母覺得閑著也不是事兒,當時他們正在河南濮陽的劇團,就讓楊歷明考了濮陽市豫劇團,正兒八經改學豫劇。那時楊歷明一段兒豫劇都不會唱,父親就整天早上帶著他喊嗓、練功。在楊歷明記憶中,那幾年,父親沒讓他休息過一天。在團里,要么演出,要么練功,每天練到宿舍樓都爬不上去。
考到濮陽市豫劇團時,著名豫劇演員賈文龍剛剛從這里調到河南省豫劇三團。賈文龍的戲,就由楊歷明和團里另一個唱小生的來接。賈文龍大小嗓結合,高音好,穿透力強,這些對楊歷明都是很大的挑戰(zhàn)。之前學京劇是用小嗓,改學豫劇后,大嗓小嗓根本無法結合,只能在舞臺上不斷磨練。
“我的成長,一路上多虧貴人相助。”楊歷明懂得感恩,他后來能夠幸運地進入中國戲曲學院深造,和多位老師的幫助無法分開。2008年,當?shù)弥袊鴳蚯鷮W院招收豫劇班,賈文龍就問楊歷明考不考?楊歷明說,考啊。其實他只是陪人去考。主要是手里沒錢,父母遠在山西演出,電話都打不通。后來賈文龍追問,你報名沒?如果沒有,現(xiàn)在還有第二次機會。原來河南豫劇院領導發(fā)現(xiàn)有的年輕演員沒趕上第一次報名,又重新找河南省和教育部門的領導申請,希望網開一面,讓孩子都報上,這才重新開了一個通道。楊歷明和四五個沒報名的終于趕上了第二次機會。
學是考上了,可學費又成了大問題。楊歷明家里并不富裕,一年一萬多元,怎么辦?給中國戲曲學院的蔣洪廣老師打電話,蔣老師問他是不是有困難,楊歷明也不好意思多說。他去賈文龍辦公室聊天,說差不多考上了,但不想上。賈文龍看他哼唧哼唧,磨蹭了半天,就問,是不是沒錢?我給你想辦法,第一年學費我拿。楊歷明趕緊說,不用麻煩,沒錢一定會張口的。后來,父母給楊歷明湊了三千四百元。到學校后他找到蔣洪廣說,一共這么多錢,能不能先勤工儉學,掙夠錢再補給學校?蔣老師說,你別著急,好好學習就成,這些錢交到教務處,先把住宿辦了。就這樣緊巴巴的,楊歷明進入了中國戲曲學院。
半年多后,蔣洪廣突然高興地告訴楊歷明一個好消息:“你真幸運,你們這撥兒趕上免學費了。”免學費?!楊歷明做夢都沒想到,北京市出錢培養(yǎng)地方戲人才,之前交的三千多元,竟又退回來了。
在北京讀書期間,楊歷明父親病重,蔣洪廣一直組織班里同學幫助。蔣老師的工資也就幾千元,但他時不時會讓楊歷明去他辦公室,拿出兩三千元硬塞過去,楊歷明不要還不行。蔣洪廣說,你拿著,以后你們都成角兒了,來看看老師就行。
2013年畢業(yè)后,楊歷明和這屆豫劇班的同學一起被河南豫劇院整體接收,成立了青年團。“豫劇院領導全面考慮,豫劇班一散開,形不成氣候。大家演戲水平都差不多,配戲默契習慣,幾天排出一個戲,水平也不會很差。”楊歷明說,青年團成立三年,繼承傳統(tǒng)是豫劇院領導對他們的基本要求,行當齊全、流派紛呈已成為青年團新的特點。
在河南豫劇院的四個團中,青年團成立最晚,商演卻最多,大多是回頭客。楊歷明說,青年團有一句話,叫做不能砸青年團的牌子。一開始青年團出去演出,人家很吃驚,怎么來了一堆小孩?不信任。團長關效宇就說,你們先看一場我們的戲再說。看完后老百姓就特別喜歡,第二年繼續(xù)請他們去演。楊歷明說,到目前為止,青年團無論走到哪里,還從來沒聽過說不行的。
在青年團剛成立還沒排出戲時,李樹建院長也很著急,到處推銷青年團,有什么晚會、演出,盡量推年輕人。剛開始出去演出,李樹建不放心,他先是給這些孩子吃定心丸,讓他們不要緊張,說你們先去演,最后一場我給你們演《清風亭》。又跟邀請方說,相信我們的孩子,肯定不會錯,最后一場我去演?!袄钤洪L給我們扶上馬,送一程,一直傳幫帶?!睏顨v明說,他們工資本身就低,靠演出補貼。現(xiàn)在年輕,睡一覺就過來了,希望多演戲。
“為啥青年團的戲觀眾喜歡?因為年輕人不惜力。我們也許會過一點,但年輕不怕過。老師說過,年輕人,寧過點兒,也不要欠。每場戲一定要演好,不然對不起觀眾和喜歡我的朋友們。”楊歷明告訴記者,現(xiàn)在青年團每個演員幾乎都有一幫粉絲朋友。從中國戲曲學院辦豫劇班開始,北京就有戲迷經常去學??磻颍退麄兘涣?。從那兒之后,網絡一傳,帶動了一大批豫劇班的粉絲。畢業(yè)后,豫劇班粉絲又變成了青年團粉絲。
3月31日,青年團三場演出結束,連夜召開了三場戲的座談。第二天一早,這些年輕人又直接奔赴河南方城,在那里大戲正等著他們去上演。楊歷明說:“去年在方城唱戲,當?shù)赜X得不錯,早早就定下了今年的演出!”
孫敬朋:
豫劇不能沒有自己的“美猴王”
記住孫敬朋,是因為他的猴戲。“豫劇舞臺上好多年沒看到猴戲了?!笨戳怂难莩觯^眾這樣感慨。2013年,25歲的孫敬朋參加河南省第七屆青年戲劇演員大賽,憑借出彩的猴戲《鬧天宮》征服了評委,獲得金獎,從而進入了河南豫劇院青年團?!爸性篮锿酢睓M空出世。
1988年,孫敬朋出生于河南鶴壁的一個梨園之家,奶奶、爸爸都是戲曲演員。孫敬朋的第一身猴戲戲服,《收白龍》中的虎皮裙,就是奶奶親手做的。孫敬朋讀小學五年級時,因為交不起學費,爸爸就讓他跟著浚縣豫劇團隨團學戲,長大后也能有碗飯吃。生活所迫,他走上了戲曲武行道路。成為武戲演員還意味著危險。2003年7月,劇團在新鄉(xiāng)演出,天下著雨,舞臺濕滑,他演的是武戲《盤腸戰(zhàn)》,飾演羅通,在翻小翻的時候滑倒,右手手腕骨折。他硬是咬著牙,忍著劇痛,把戲堅持演完。下到后臺,手腕骨頭翹起好高,他自己把骨頭硬是給推了進去,在家里休息了一個月又回到了舞臺上。
在河南拼打了多年,孫敬朋感覺已歷練得不錯了,不想2006年隨??h豫劇團去浙江演出,到了南方才大開眼界,原來還有這么多武生戲!由于豫劇武戲不強,劇團就請了“溫州美猴王”石萬興去助演?;鸨暮飸虮硌荩幌伦游四贻p的孫敬朋。當著老師的面兒,孫敬朋嘗試了一些簡單的猴戲出手動作,似乎并不算難。石萬興一看大喜說,不錯,是塊兒料,調教調教,能出來。一年后,孫敬朋正式拜師。
“現(xiàn)在想想,學猴戲時挺艱難的。還好都挺了過來?!睂O敬朋說,自己很幸運,雖然老師年齡越來越大,但還能演出,自己就配下手,臺上跟著學,平時再求教。一場戲,夜里演完大多已是十點以后,別人吃點夜宵就睡覺了,他卻占著舞臺,打開樂隊譜子架上的燈,就著昏暗的燈光開始練出手?!皩W武的都是暴脾氣,但練這個,脾氣慢慢被磨下去了?!蔽淦鲯伋?,嘣-啪,掉地上了,拾起重來!“如果在大白天,是練眼頭。晚上鍛煉出了好東西?!睂O敬朋說,那一年,幾乎是天天這么練過來的。
從2006年接觸猴戲拜石萬興為師,到后來又拜在京劇武生張四全門下學習猴戲,10年來,為了演好猴戲,孫敬朋四處拜師,吃了不少苦,也學到了真本領。猴戲分南北,南派猴,人學猴,北派猴,猴學人。孫敬朋現(xiàn)在是南北都學。師父張四全不僅要他學自己的表演,還要他學北派二李(李萬春、李少春)的武生、南派鄭法祥“斗戰(zhàn)勝佛”的風范、六齡童的活靈活現(xiàn)等。師父對孫敬朋說,集眾家所長,再加上自己所悟,才能形成豫劇的美猴王形象。京劇猴戲限制太多,豫劇不存在這個問題,豫劇猴戲是開天辟地的,沒有條條框框的限制。
猴戲難學,創(chuàng)新更難。在本次名家名段折子戲專場演出中,孫敬朋從攢著的拳頭中猛地變出一米多長的金箍棒,獲得了滿堂彩,這其實是猴戲道具幫了大忙。舞臺上能大能小的金箍棒,最早起源于南派猴戲,電光紙制作。所謂電光紙,其實是硬塑料,拿著很硬,可以卷起來,一拳握住,松手,啪的一下,瞬間自動彈開。孫敬朋說,這個道具最早出現(xiàn)在魔術中,但一頭粗一頭細,金箍棒兩頭都要一樣,前輩們做了很多改進。這個道具,南方多見,但北方比較少。所以每次孫敬朋演出,舞臺效果都特別好?!拔枧_上既要尊重傳統(tǒng),還要革新。特別是美猴王,魔術的技巧,只要合適,就想辦法加進去,讓觀眾不光聽唱,還要看武打,發(fā)現(xiàn)技巧和奧妙?!睂O敬朋覺得,猴戲要發(fā)展,必須有奇特的展示?,F(xiàn)在,孫敬朋也有了自己的創(chuàng)新,比如四把寶劍入同一個劍鞘,這是孫敬朋的新發(fā)明?!坝辛怂膭θ肭手螅戏窖輪T也開始練了?!?/p>
2016年是中國的猴年。春節(jié)時,孫敬朋隨河南省藝術團到美國演出,將豫劇猴戲演到了大洋彼岸,他飾演的“齊天大圣”形象登上了美國媒體頭條,他本人還接受了華盛頓電視臺的直播專訪。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領銜主演大戲的演員不是好演員。豫劇界多年來有不少好演員含恨離開了夢想的舞臺,留下來的,很多也只能演個配角,做個替補,沒有自己的作品,難以取得應有的藝術成就,以至于郁郁終生。特別是武行演員,成名不易,藝術生命短暫。如果劇團總是老戲老演,老演老戲,總是以排演政治戲、宣傳戲為主,很少打造藝術品和武戲,那么武行演員就得不到重視,就會被邊緣化,最終會改行或者離開舞臺。有人說,豫劇不能缺失武戲,不能缺少武行,不能沒有武生,不能沒有自己的“美猴王”,因為豫劇作為中國第一大地方戲,唯有編劇、導演、作曲、舞美等主創(chuàng)力量雄厚或者后繼有人,行當齊全,陣容強大,演出劇目豐富多彩,中青年藝術家輩出,才能較好地傳承發(fā)展下去。
在猴年孫敬朋有一個夢想,希望能排一出自己主演的猴戲。
張培:
讓豫劇在邊疆傳承下去
新編豫劇現(xiàn)代戲《大漠胡楊》是中國豫劇展演月中記者印象最深的劇目之一,因為反映兵團人屯墾戍邊的題材太特別,也因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豫劇團太特別。這個團1956年始建于河南洛陽,1959年集體支邊到新疆兵團。60年來,劇團足跡遍布天山南北。他們堅守戲曲文化,為中國豫劇乃至中國戲曲在西部邊疆地區(qū)的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張培是2006年進入這個劇團的新生力量。
從接到《大漠胡楊》這個劇本到來北京演出,張培說僅有兩個多月的時間。聽說要來北京,還要讓他們挑大梁,團里的年輕人都不敢相信。十幾年了,這是兵團豫劇團第一次進京演出,張培說大家都特別興奮?!肮?,恁都好好演,給咱爭口氣!”臨行前,團里的老師這樣叮囑張培和她的小伙伴們。豫劇團里有個女孩,《大漠胡楊》中石榴的扮演者李丹,緊張得整晚睡不著覺,就來找張培,結果倆人都睡不著了。
張培他們不負眾望。在民族文化宮大劇院,幾個年輕演員將一出悲壯的現(xiàn)代戲演繹得蕩氣回腸。中國戲曲學院戲文系主任謝柏梁看了后這樣評價:整體水平高,臺風好、有生活、激情充沛。作家、評論家康式昭在座談會時對張培說,小姑娘唱得很好,不比河南本地豫劇團的青年演員差。
能在短短兩個月里排出一個大戲,首先是有一定的生活積累。每次下鄉(xiāng),張培印象最深的就是到敬老院演出,觀眾大多是第一批軍墾人,很多來自河南,愛看豫劇,聽到鄉(xiāng)音熱淚盈眶。從他們身上,張培了解了不少當年進疆的故事。
《大漠胡楊》的成功,更離不開前輩的傳幫帶。張培是“90后”,戲演得少,缺乏經驗。排練中,河南豫劇院藝術發(fā)展部主任、導演張平先后四次來到新疆,給她指導。張培扮演的段香妮角色,行動路線都是張平給比出來的,唱腔也由張平根據角色情感發(fā)展幫她揣摩,每一句張平都會唱,不滿意的地方還直接找作曲湯其河溝通,重新改。張培說,人物的每個眼神該怎么表現(xiàn),每一場戲人物的內心世界怎樣,都是張平啟發(fā)和教出來的,從人物內心,到形體表演,刺激,反應,交流,規(guī)定情景的劃分等等,這些都是她平時學不到的。
張培是商丘姑娘,卻像胡楊一樣把根深深地扎在了新疆。14歲進入商丘文化藝術學校學戲,2006年畢業(yè)就來到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豫劇團,轉眼已在新疆10年。其間張培曾回過河南,在家待了兩年。那次回老家,她本不準備再回新疆。但在老家的兩年,反而一切都不習慣,無論是業(yè)務,還是生活。在內地,不缺好演員,張培在劇團只能唱個丫鬟演個兵,找不到挑大梁的機會。“學的東西施展不出來,挺壓抑的。”就這樣,張培又強烈地懷念起新疆,懷念起兵團豫劇團的朋友們。
張培說,兵團的觀眾親,渴望看到豫劇。這里河南人多,尤其是一到團場,說的都是河南話,河南話就是當?shù)氐摹捌胀ㄔ挕?。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有四個直屬文藝團體,秦劇團、歌舞團、雜技團,還有豫劇團,豫劇團市場最大,演出最多,每年下鄉(xiāng)200余次。不過兵團豫劇團下基層有一點與內地不同,一般是一場大戲再加一場綜藝節(jié)目,兼顧少數(shù)民族的興趣。《大漠胡楊》自然地融入快板、新疆歌舞,也和這些特殊的演出經歷有關。
在新疆,豫劇團的領導對張培這樣的青年演員非常重視。張培說:“領導也好,團里的老師也好,待我們像自己的孩子,他們就是想留住一些年輕人,讓河南豫劇在邊疆傳承下去。”
董愛春:
希望像師父一樣為戲曲做點貢獻,
不管大小,不求回報
2013年,在河南省第七屆青年戲劇演員大賽中,爆出一個大冷門:年僅23歲的青年演員董愛春,以豫劇陳派名劇《宇宙鋒》中“裝瘋”一折,獲得青衣組及整個大賽最高分,成為金獎第一名。一夜之間,名不見經傳的小將為豫劇界所知曉。
董愛春目前所在的河北沙河市豫劇團,是一個剛成立一年多、演員平均年齡只有24歲的年輕劇團,也是這次展演中唯一一個縣級劇團。演出當晚,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孫毓敏觀看了整場演出并連夜參加了座談,她說,一開始對這個戲沒抱太大希望,因為太難演了。當聽說都是20多歲的孩子時,她就跟沙河市豫劇團的領導說,這么難的戲,你們能演成什么樣?結果幕一拉開,掌聲響起,孫毓敏非常驚訝:這根本不是縣級劇團的水平,太出乎意料了!她說,你們用這個戲可以去拿梅花獎。
董愛春出生于山東梁山。2003年,她懷著豫劇夢考入了鄭州虎美玲藝術學校豫劇表演班。上到第二學期,家里出了變故,沒錢交學費,面臨退學困境。豫劇名家虎美玲愛惜她是棵好苗子,給她全免了學費,直到畢業(yè)。在百忙之中,虎美玲還給她指導了《大祭樁》中的“打路”一折,憑這個拿了全國“國花杯”戲劇大賽一等獎。
有名師才能出高徒。在戲曲道路上,董愛春最感謝的人是她的師父、豫劇名家、陳派傳人牛淑賢?!八苷鎸?。”真實兩字,概括了老師在愛徒心中的形象。平時沒事兒,董愛春常常和同事一起去牛淑賢家,老師先教戲,教完再做飯。“在家里,牛老師就是一個平常的老太太,很樸素。但她的藝術真是很厲害,做人也超級棒。”
說起當年拜師,還有一段故事。在參加青年戲劇演員大賽前,由于一些小插曲,董愛春被迫改戲。當時她在河南大河劇團,團長臨時為她定了《宇宙鋒》中“裝瘋”一折,并從河北邯鄲請來了牛淑賢說戲。在此之前,董愛春從沒接觸過陳派,跟牛老師也不認識。一折戲,兩人排了13天,從教動作到彩排,最終一舉摘得金獎?!拔腋杏X不是我表現(xiàn)好,是老師教得好。她的指導一針見血,能點到地兒,學生特別能領會。”此時董愛春還沒正式拜師,但老師卻教得格外認真,并沒有因為是外請的就敷衍了事。牛淑賢說,她不輕易收徒,既然收了,就要認真教,不能讓學生拜師就圖個名。參賽時,牛淑賢還把演出中用的一縷兩尺多長的頭發(fā)送給了董愛春。“演員自己的東西是不隨便送人的。牛老師剛認識我十幾天,就把心愛的東西送我參賽。這縷頭發(fā)我一直珍藏著,到現(xiàn)在還用?!倍瓙鄞赫f,在她心里,老師就跟媽媽一樣。
大賽一年后,董愛春正式拜師,老師對她的要求更加嚴格。在董愛春的記憶中,老師從來就沒夸過她,每當自己覺得取得一些小成就時,老師就會潑來一盆冷水。董愛春是牛淑賢最小的徒弟,性格和師父類似,都是大大咧咧的。有時她覺得委屈,就跟老師訴苦說,您對其他徒弟都特別好,就對我不好!說著,眼淚吧嗒吧嗒就下來了??膳J缳t卻總是說,我對你還不夠嚴。
唯一的例外,是這次中國豫劇北京展演。青年人能有這樣的好機會,幸福感劇增,壓力也超大。演出前,牛淑賢隨沙河市豫劇團住了14天,白天晚上都跟著,年輕人都有點頂不住,牛淑賢的勁頭卻很大。她說,這次去北京不一樣,一定要給觀眾一份滿意的答卷。她一絲不茍,一招一式,一個字一個字地給董愛春說戲。那段日子,沙河市豫劇團正在外地演出,每個地方安排一到兩場戲。董愛春身體不太好,有點弱,牛淑賢給她說完戲,抽時間自己親自去買排骨、雞肉給董愛春燉菜、補身體,還給她買各種營養(yǎng)品。臨到《宇宙鋒》在北京演出,劇團專門為董愛春請了北京的化妝,化妝師一見她就說,這個戲太難演了,京劇現(xiàn)在幾乎沒人演全場,最多演一折。人家這么一說,董愛春心里立馬慌了。自己才20多歲,演《宇宙鋒》,能不能勝任?壓不住場怎么辦?可是那天晚上演出,老師頭一次沒批評她,而是不停地安慰。第一次下場時老師就說,表現(xiàn)不錯,再穩(wěn)一點。中間下場換服裝、改頭飾,老師一直在后臺等著,給她遞水,幫她換頭面,中間評價就是,還不錯,還不錯。董愛春說,這是她第一次聽到老師說這種話。
由于劇團剛剛成立,演員年輕,顏值高,扮相好,有朝氣,很受當?shù)厝罕姎g迎。雖然劇團大多時候只在沙河市周邊村鎮(zhèn)演出,但2015年就演出了280多場。記者采訪時,董愛春前一天晚上剛剛參加完河南衛(wèi)視梨園春欄目的“百團大戰(zhàn)”,她是連夜匆匆趕回河北,因為第二天還要演出兩場大戲:下午演《穆桂英掛帥》,晚上演《宇宙鋒》。她見縫插針,在兩個演出的間歇接受了記者的采訪。董愛春說,能來沙河她感到挺有福氣的。沙河市委、市政府領導都特別支持戲曲,去年初在國家還沒出臺專門扶持戲曲的政策時,這里就成立了沙河市豫劇團。市領導還非常關心劇團演員的衣食住行,甚至每個演員的名字都能記住。
在董愛春看來,國家扶持戲曲,河南做得最好,讓戲曲人覺得有動力、有希望!展望未來,董愛春說,自己現(xiàn)在正式入了陳派,希望能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她還說,自己有一個愿望,希望將來到了一定年齡,藝術上成熟了,能夠像師父牛淑賢一樣,不管大小為戲曲做點貢獻,不求回報。
采訪結束了,對這些年輕的豫劇人的了解卻是剛剛開始。在他們身上,我們不難總結出一些共同點。相比同齡人,他們更有一種不怕吃苦的精神?!皩殑︿h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戲曲人這一寶貴的傳統(tǒng)在他們身上延續(xù)著。這些青年演員大多出生于農村,對農民、對基層有著天然的親近感,下鄉(xiāng)演戲在他們看來天經地義。他們不怕累,就怕沒戲演。戲比天大,藝無止境。為了追求藝術,他們肯放棄,有割舍,甚至將根扎在了邊疆。在國家出臺了扶持戲曲發(fā)展政策的大背景下,這群年輕人對豫劇更有自信,他們心態(tài)開放,渴求批評。相比京昆,豫劇或許不夠嚴謹,但這恰恰成為年輕的豫劇人博采眾長的一個優(yōu)勢,只要合適就拿來用,就是豫劇的。與前輩們比,新一代的豫劇人眼界更廣闊,他們中很多人已經接受本科、研究生教育,他們的舞臺,不僅從河南走向北京,還走向了全世界。正如李樹建經常對這些年輕人說的,常香玉大師把河南豫劇帶向了全國,如今我們要讓中國豫劇走向世界。從這些青年演員身上人們看到,豫劇并不是博物館中沉沉睡去的文物,它雖然已走過百年歷史,卻依然充滿活力,依然能點亮眾多“80后”“90后”年輕人的青春,為他們的夢想插上堅實的翅膀。
在報道的最后,記者還想再介紹一群年輕人,他們是隨河南豫劇院一起來北京跟蹤報道的“恒品文化·戲緣”團隊,一共36人,平均年齡25歲?!皯蚓墶笔且豢钜詰蚯鸀橹黧w的手機應用程序,2015年底正式上線后成為國內首個“互聯(lián)網+戲曲”模式的戲曲互聯(lián)網平臺。本次展演,“戲緣”是承辦單位之一,他們跟河南豫劇院一起,來得最早,走得最晚,租住地下室,買廚具做飯,又在北京過了一回集體宿舍的生活。展演月期間,“戲緣”工作人員每場演出都要負責拍照、錄像、后期制作、網絡上傳,夜里工作到3點,第二天7點又準時起床,再做宣發(fā),一直忙到下午3點,緊接著再趕往劇場,開始新一輪錄制、拍攝。此次展演共兩千多名演職人員,“戲緣”全都給他們做了備案,主演、配角保證有一張劇照;裝臺、售票,皆有記錄。他們發(fā)動了藝術家、媒體、觀眾,加上自己,做到四位一體對展演月進行宣傳?!皯蚓墶惫ぷ魅藛T說,我們是帶著激動的心情在展演月工作、戰(zhàn)斗。這種激動的心情,或許正是源于中國豫劇、中國戲曲永恒的魅力?! ?/p>
據“恒品文化·戲緣”統(tǒng)計,在中國豫劇優(yōu)秀劇目北京展演月期間,僅“戲緣”發(fā)布的新聞和視頻,在各大媒體上的點擊總量已達三億三千萬次,總新聞條數(shù)一千二百二十條,總視頻條數(shù)四百五十三條,平均上座率百分之九十七,其中最高為《朝陽溝》,上座率為百分之百。
圖片資料由恒品文化·戲緣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