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老友 川劇大腕坐唱圍鼓
《訪友》、《鍘美案》、《鳳儀亭》、《望娘灘》、《長生殿》……2月25日,川劇名角、梅花獎得主陳巧茹、崔光麗、王超、劉誼等同場演繹川劇傳統(tǒng)名劇折子戲。不過,他們此次同臺唱川劇,并不是面向觀眾演出,而是為送別75歲的川劇知名導演張開國。
2月24日7時,四川省川劇院原院長張開國因病逝世。為了悼念張開國,川劇界名家會聚,自發(fā)來到靈堂前,坐唱圍鼓,以川劇人獨特的方式寄托哀思。從25日晚上7點到10點,一部部經(jīng)典川劇折子戲上演,一首首經(jīng)典唱段重現(xiàn)。甚至連小區(qū)內(nèi)不少居民都被婉轉(zhuǎn)的川劇唱腔吸引,自發(fā)前來送別張開國。
坐唱圍鼓
川劇人用特有方式送別
能看到陳巧茹、崔光麗、王超、劉誼這些梅花獎川劇大腕同臺飆戲,對于票友來說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不過25日晚這群名角齊聚,卻是為了送別好友張開國。當晚,他們在張開國靈堂集體“打圍鼓”,通過演唱川劇折子戲,寄托哀思。“他性情耿直,待人非常真誠、大氣,好朋友很多。這次我們沒有通知多少人,但不少人自發(fā)來到靈堂,生前好友、川劇界同仁、弟子……來了好幾百人?!蓖醭f,“他一輩子愛川劇,即使退休了也閑不住,希望能為川劇做點貢獻,生病的時候還不忘川劇傳承?!?br style="margin:0px;padding:0px;" /> 川劇知名作曲家周玉也透露:“張開國老師的口碑很好,他的個人藝術魅力很大,這次打圍鼓的規(guī)模比較大,大家都是自發(fā)去的。樂隊方面,光是打擊樂就去了兩班,弦樂也去了六七個人,幫腔去了三四個人。一般坐唱圍鼓時間都在1個小時左右,為了紀念張老師,大家從晚上7點多唱到了10點,比演一場大幕戲的時間還長?!?br style="margin:0px;padding:0px;" /> 原本還怕動靜太大吵到鄰居,沒想到左鄰右舍后來都來聽戲,自發(fā)送別這位老鄰居。鄰居謝女士說:“這場葬禮少了哭聲,送別親人肯定很哀傷,但更重要的是要積極面對。”
傳承川劇
提拔很多年輕川劇人
張開國一家皆是川劇人,愛人姚邦珍是著名川劇演員,女兒張堯從事川劇相關工作,外孫王裕仁更是川劇小梅花獎金獎得主(全國十佳)。“我父親一生鐘愛川劇,致力于川劇傳承,當時裕仁說要學川劇,他還多高興和欣慰的,有傳承人了?!睆垐蛘f。
吳澤地同樣感受頗深,“最后一次看到張團長,他還提醒我要寫好川劇,把我們的精神家園留住,把優(yōu)良傳統(tǒng)
傳承下去。他說我們趕到好時候了,現(xiàn)在政策對傳統(tǒng)川劇很重視。”
張開國重視人才,生前培養(yǎng)出眾多川劇名角,劉蕓憑借其導演的《劉氏四娘》獲得“二度梅”。梅花獎得主崔光麗,對他也充滿感恩?!爱斈晁o我們這些年輕演員很多機會,鼓勵年輕人演傳統(tǒng)戲,他說演員一定要在舞臺上找感覺。那時候每個禮拜我們都要演戲,鍛煉了很多年輕人。”華西都市報記者荀超攝影吳小川
他的話成為川劇后輩自覺踐行的藝術標準
“若要人迷戲,除非戲迷人”
熟悉張開國的川劇人,習慣叫他張團長,因為他曾是成都市川劇院一團團長,后又任一、二聯(lián)合團團長。1960年從四川省川劇學校畢業(yè)后,張開國先后成為云南省川劇團、成都川劇團、成都市川劇院的當家須生,曾在《南陽關》《御營傳槍》《智取威虎山》等幾十出戲里扮演重要角色,塑造了眾多光彩照人的藝術形象:伍云召、火山王、程咬金、楊子榮等。從事導演工作的張開國同樣成功,由其執(zhí)導的川劇《劉氏四娘》、《變臉》等,榮獲“文華導演獎”。
“在他當團長期間,抓了很多好戲,像《劉氏四娘》、《活鬼》、《紅樓驚夢》,當今戲迷很喜歡的折子戲《劈棺》,就是《甜姐與莊周》留下的。他有個至理名言:‘若要人迷戲,除非戲迷人’,你的戲好,觀眾就愛看。”在成都市川劇研究院編劇吳澤地眼中,張開國還非常有親和力,只要你愛川劇,他就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