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市場需要冷靜下來
2016-08-21 10:05:42 | 原作者:編輯 | 來自:編輯 | 點擊量:
摘要:今年的電影暑期檔原本被寄予厚望,但交出第一份成績單后令人大跌眼鏡。據(jù)國家電影專資辦的數(shù)據(jù),截至7月31日,全國電影單月總票房約為45億元,比去年同期的55.1億元減少10.1億元,降幅約1
作者:許云澤
今年的電影暑期檔原本被寄予厚望,但交出第一份成績單后令人大跌眼鏡。據(jù)國家電影專資辦的數(shù)據(jù),截至7月31日,全國電影單月總票房約為45億元,比去年同期的55.1億元減少10.1億元,降幅約18%。這樣的表現(xiàn),使得不少人對于2016年“票房定破600億”的口號瞬間失去信心,直接承擔票房盈虧的影院更是一片默然。
暑期檔的票房表現(xiàn)不是突然滑坡,而是承襲了今年上半年以來整體疲軟的票房態(tài)勢。比如,2015年的4月單月票房是41億元,而2016年4月單月票房只有31億元,暴跌24%多。據(jù)稱“破10億絕非難事”的2016年“五一”檔,實際票房只有6.57億元。而2016年二季度則比一季度下滑了32%左右。
實際上,如果我們跳出“2016 VS2015”的對比分析,縱觀歷年電影票房成績單,就可以看出,真正不尋常的年份恰恰是2015年。即使是在國內(nèi)電影市場票房價值保持年均25%增速的紅利期,2015年接近125%的漲幅也是極其驚人的。一方面,票務(wù)電商砸錢進行票房補貼的做法去年達到一個極值,票務(wù)在線化率高達80%左右,這表示2015年的票房成績有很大一部分泡沫,并不能真實反映電影市場的供需關(guān)系和收支關(guān)系。
在《葉問3》涉嫌虛假票房事件過后,票補戛然而止,并沒有給市場留下緩沖期,習慣了票補操作法的票務(wù)方和影院都毫無準備,觀眾的消費模式也沒能有效重建,直接反映在票房上的斷崖式下跌是必然的。但這在另一個角度也說明,擠出泡沫后,國內(nèi)電影市場真實的消費水平或許本該如此。
另一方面,仔細分析一下今年的電影市場供給,原本處于壟斷地位的大公司,如華誼、博納等老牌電影公司主投主控的產(chǎn)出,反而不如一些中小影視公司。市場資源集中度的進一步降低,對于票房即時表現(xiàn)必定帶來不小的影響,因為創(chuàng)作和制作的多元化逐漸培育了觀影和評價的分眾,昔日一家獨大的“爆款”在很大程度上其實是“偽爆款”,已經(jīng)很難復制。另外,今年上半年的片單當中,明顯直奔票房而去的作品比例有所下降,像《火鍋英雄》《路邊野餐》等影片就開始了票房評價體系以外的探索。
相較于對暑期檔票房數(shù)字的糾結(jié),這種探索才是真實而有益的。今年6月,在上海電影節(jié)的論壇上,關(guān)于中國電影黃金時代即將來臨的言論振奮了不少人,也引起很多質(zhì)疑。所謂“黃金時代”,當時指的是國內(nèi)電影市場蓬勃發(fā)展,票房即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今年上半年及暑期檔的表現(xiàn),給這個“黃金時代”潑了點冷水,但這恐怕不是壞事。過熱之后,國內(nèi)電影市場需要在這個暑期冷靜下來,重新面對真實。
《光明日報》( 2016年08月17日 02版)